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贷配给是信贷市场上的一种常见经济现象,表现为借款者的借款要求被拒绝或者不能全部得到满足。就大致类别,信贷配给可以划分为非均衡信贷配给与均衡信贷配给。前者源自于货币当局的金融管制或者外在冲击,类似于商品市场上的配给现象,而后者则属于商业银行出于利润最大化动机考虑而做出的理性选择。以新古典经济学为代表的传统经济理论认为,只有当市场上存在着价格管制等外部因素干扰时,才会出现信贷配给现象,它是一种暂时的非均衡状态,利率的调节作用能够使信贷市场出清。然而,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信贷市场上经常地、大量地存在着信贷配给,以至于不能把它简单地看成是一种暂时现象。在后续的研究过程中,经济学家们逐渐认识到:市场上持久的信贷配给实际上是一种均衡现象。新凯恩斯主义信贷配给论认为,在信贷市场中,利率机制和配给机制同时起作用,利率具有激励效应和选择效应。在信息不对称情形下,利率的双重效应所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是产生信贷配给的根本原因。信贷配给的微观经济意义在于,它是商业银行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对信贷供给的一种保护性措施;信贷配给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在于,它提供了利率之外又一条连接金融市场与总需求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可能会加剧经济衰退或扩张的程度并延长其持续时间,部分地抵消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现有的关于信贷配给的经济模型分别从信息不对称、抵押品作用、监督成本等不同角度表明了信贷配给的形成和作用机理。对这些模型的拓展和完善,使信贷配给理论日益丰富。银企关系对于信贷配给也具有重要影响。银企之间长期合作所形成的隐性合约和关系型融资方式,不仅能够增强厂商的贷款可得性,也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厂商的声誉对于改善融资环境也是一个重要的条件。贷款银行规避风险的信贷决策机制有助于减少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信贷风险。在信息不完备的信贷市场上,借贷双方互为博弈的对象。在银企博弈的过程中,存在着借款厂商违约欠贷的可能性,贷款银行便会使用信贷配给的手段来约束厂商。在重复博弈情形下,银企双方的行为选择会趋于达成较优的均衡解。抵押担保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信贷市场上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有助于缓解信贷配给,但条件是借款者必须能够提供足够的抵押品和具有有效的担保体系。同时过高的抵押担保要求也可能会产生新的逆向选择。抵押品也像利率一样具有正向选择和反向选择效应,贷款银行可以根据两者的作用程度确定最适度的抵押品水平。将期权的思想加入到对信贷配给理论的研究当中,将使得对信贷配给的解释,产生不同于原有信贷配给理论的观点。由期权理论的角度考虑,投资厂商可以推迟投资行为,等待所从事投资项目的信息更加明朗以后再决定是否进行投资。这样对于风险较高的投资项目来说,既能够降低投资风险、降低抵押品要求,也可以从等待过程中获得更大的收益,从而使信贷配给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消除。从总体上看,信贷配给均衡只是从银行收益最大化角度出发达成的局部均衡。信贷配给对银行来说可能是属于一种理性行为,但对全社会而言,却意味着局部均衡与帕累托最优的背离,政府对信贷配给行为应当适当的干预,以增进社会总体福利。除了传统的抵押担保手段外,建立借款联盟、实行贷款承诺制、发展关系型融资、规范发展民间金融、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实现银行间信息共享、建立贷款保险制度以及提出净值要求等一些制度安排,对于减少信贷配给、改善融资环境都具有一定的作用。本篇论文共分八章,外加一个全文结语部分。第一章是绪论,说明论文的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和内容结构,并对信贷配给的有关问题做了一个概述;第二章是文献述评,大致按时间顺序对于信贷配给理论的发展历程进行了一个回顾;第三章分析信贷配给的生成机理及其经济效应;第四章对信贷配给重点基本模型进行了扩展;第五章具体分析信贷配给过程中银行与企业的各自行为;第六章探析信贷市场上的银企融资博弈过程;第七章研究信息不对称信贷市场上的担保抵押机制;第八章从期权角度探讨信贷配给与投资时机选择的关系;最后是全文结语部分,简要地从微观层面评价了信贷配给现象和信贷配给理论,概括了信贷配给理论的启示,提出了若干项缓解信贷配给的制度安排,指出了本篇论文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下一步深化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