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督教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对非异性恋性关系(包括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双性恋和跨性别者)和家庭关系设下了牢固的“罪罚”围城。作为最前沿的酷儿运动和酷儿理论,催生出了一大批新颖但也极具争议的影视艺术作品,在这些作品中,酷儿群体因自己独特的性取向而被欧美基督教社会排斥,他们一方面无法摆脱自身天然的特殊生理欲望,另一方面又活在基督教所定义的罪恶之中,这种强烈的罪与欲的冲突几乎贯穿在欧美影视作品的所有酷儿话题之中,这也构成了本论文的讨论重点。首先,这种冲突体现在酷儿的形象塑造上。根据冲突所产生的影响,大致可以将形象分为四类:反抗冲突的犀利另类酷儿形象、压抑冲突的顺从隐忍酷儿形象、接受冲突的坦然面对酷儿形象以及复杂矛盾的异性恋形象。具体说来,叛逆者用激烈的现实行动和夸张的造型艺术来进行内外反抗,他们言行一致地展现出自己酷儿身份的特殊性,也努力驳斥不公平的性向压迫来争取自己的权利。隐忍者用欺骗的方式否定自我,也用从众的方式来抹灭自己的性向特性。坦然者则以爱之名去接受这种冲突的存在,并且用寻常心去拥抱与异性恋相一致的主流生活。而异性恋者则是高度复杂且矛盾的,在敌视和妥协两种情感的杂糅下与酷儿们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此为本文第一章的主要内容。再者,这种冲突也体现在主题建构上。欧美影视作品在表达处于弱者地位的酷儿群体和处于威权地位的基督教社会两者之间的冲突时,主要将核心集中在人权问题上。由点及面,可以将人权主题分为三层进行解读:一是讲述自我个体冲突的成长主题,这一主题最能引起观众的通感化共鸣,并且跨越了年龄和伦理的限制,进行一种超越异性恋认知的性向探索。二是讲述亲情冲突的家庭主题,又可分为两个亚类:一类是继续遵循现有主流的“家长-子女”模式,只是将父母家长替换为同性爱人,其模式根本还是传统的和趋向主流的;另一类则是后现代式的,将既定的家庭模式彻底打破,引入了更加多元的讨论,可以是多方关系的,也可以是突破血缘的,甚至是突破性向和性别束缚的。三是讲述权利冲突的社会主题,这一主题更多的是群体画像式的,既可以是以时间串联起酷儿权利抗争史的,也可以是以人物为主,用个体经历深入社会烟火的。此为本文第二章的主要内容。还有,这种冲突也体现在现实影视创作上。这主要是指酷儿影视作品的宗教观表达,并从以下三点对其观念进行冲突解构:性向观、伦理观和罪源观。它以解构宗教伟人的方式进行性向表达,即为圣人赋予人性以及捍卫人性的尊严,将圣人的性别、性向和性关系都做出大胆的多元化表达。它也以解构宗教血缘的方式进行伦理表达,在道破现代基督教血缘伦理的自我矛盾后,突破这一枷锁并进行社会道德的质问——决定家庭关系的到底是什么?它还以解构宗教本体的方式进行罪源表达,简单说来就是在重构“罪”的定义之后反思自身的局限性。此为本文第三章的主要内容。通过以上研究,本文得出的结论是:酷儿与基督教之间的冲突,是一个持续了长达几个世纪的欧美社会矛盾,影视作品虽然无法真正意义上实现变革并解决两者之间的分歧,但其媒介属性却使个体抗争经历和群体抗争历史得以被生动地记录,其内在的反集中和反霸权精神也得以延续。只要基督教和酷儿无法从道德层面达成和解,这场争论就会继续进行下去,酷儿影视作品也就必然要继续参与其中。可感知的是,随着酷儿影视作品逐渐被大众所认可,并进入到主流市场中来,它也必然会经历“去标签化”,即逐渐从小众的影视门类融入到情感的、家庭的和社会的影视分类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