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和目的:近年来临床观察、研究发现,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感染引起的难治性病例发病率明显上升,且学龄期儿童为主要患病人群。这些患者在规范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后病情仍持续加重,不但引起胸腔积液、肺不张、肺实变等肺内并发症,而且还会引起多系统的肺外并发症,甚至发展为致死性肺炎,威胁生命。因此,怎样能早期识别学龄期儿童的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efractory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RMPP),使临床医生能把握时机进行及时、合理的治疗,成为目前肺炎支原体肺炎研究的热点之一。本论文旨在研究学龄期儿童RMPP的临床特征和其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临床医师早期识别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并把握时机进行合理、有效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实验为回顾性研究,研究对象为2011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因肺炎支原体肺炎收住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的学龄期儿童。共有180例患儿入组研究,根据临床表现,普通肺炎支原体肺炎(general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GMPP)组115例,RMPP组65例。对两组的临床特征,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结果及影像学表现、治疗等方面进行比较,并且将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的实验室指标作ROC曲线和Logistic分析,寻找能预示RMPP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共入组 180例MPP患儿,其中GMPP1 15例(63.9%),RMPP65例(36.1%),两组患儿在年龄分布、性别构成方面无明显差异。2.在临床特征方面,RMPP组患儿气促发生率和肺部呼吸音减低阳性率分别为20%和36.9%,明显高于GMPP组(分别为 0.9%和20.9%)(P<0.001 和P<0.05),而在高热、咳嗽、胸闷及寒战发生率上两组间无差异。RMPP组肺外并发症的发生率(40.0%)明显高于GMPP组(15.7%),两组间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01)。3.GMPP组入院前中位发热天数、总发热天数、住院天数分别为8(5~10)天、9(6~11)天、5(3~7)天,而 RMPP 组分别为 10(8~11)天、14(12~17)天、8(7~10)天,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均<0.001)。4.在实验室结果方面,比较RMPP组和GMPP组患儿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5.9(69.7~80.0)vs 65.2(56.2~70.8)]、C 反应蛋白(mg/dl)[52(19~90)vs s11(4~28)]、乳酸脱氢酶(IU/L)[520(401~661)vs 337(265~440)]、前降钙素(ng/ml)[0.20(0.12~0.37)vs 0.09(0.05~0.19)]等指标,RMPP 组均明显高于GMPP组(P均<0.01);而两组在白细胞计数、MP-IgM滴度、免疫球蛋白亚类(包括 IgG、IgA、IgM 和 IgE)、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两组患儿血清细胞因子比较发现,RMPP组患儿IL-6、IL-10、IFN-γ(pg/ml)明显高于 GMPP 组(分别为 23.4(12.2~93.4)比 10.3(4.5~28.7)、6.4(4.4~10.0)比 3.7(2.9~5.6)和 17.5(9.1~50.2)比 8.9(4.9~13.9))(P<0.001)。5.影像学表现RMPP组患儿有83.1%表现为大片病变,而GMPP组53.9%表现为大片病变,两组有显著差异(P<0.001)。此外,两组在胸腔积液和肺不张的发生率方面也有显著性差异(53.8%比22.6%,24.6%比7.8%,P均<0.01)。6.RMPP组患儿需要吸氧、支气管肺泡灌洗(Bronchoalveolar lavage,BAL)及激素治疗的比例分别为26.2%、75.4%和46.2%,明显高于GMPP组患儿0.9%、42.6%和2.6%,其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均<0.001)。7.通过ROC曲线分析,除了常报道的N%、CRP、PCT和LDH外,IL-10和IFN-y对区别RMPP和GMPP亦有重要价值。回归分析法显示IL-10 ≥3.7pg/ml和IFN-y≥29.1pg/ml对于RMPP是重要的预测因子。结论:1.与GMPP组患儿相比,RMPP患儿热程和住院时间更长、影像学表现更严重、肺内外并发症的发生率更高、治疗上更加需要吸氧、激素及支气管肺泡灌洗。2.RMPP组患儿血N%、CRP、PCT、LDH、IL-6、IL-10和IFN-y水平明显高于GMPP组患儿。3.当MPP患儿出现血细胞因子IL-10≥ 3.7pg/ml,IFN-γ≥ 29.1pg/ml时,应当注意该MPP可能为RM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