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得汉城(又名安辑寨)位于通江县东北部永安镇,距县城43公里。现有古代遗存包括四座城门,部分城墙等城防设施、城门外摩崖题刻、城内所见碑刻题记等。这些古代遗存,一部分是宋蒙(元)战争时期,余玠为抵御蒙古骑兵的进攻所建,一部分是明清战乱时期,当地官民在原有城址的基础上重修、加固而成。按照类别分,得汉城古代遗存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城防设施类,包括城门、城墙、炮台、校场、衙署等;另一类是生活类,包括龛窟、题刻、庙宇、墓志铭、塘堰等。得汉城自建立起,便发挥军事防御和屯兵的功能。其中,城池军事防御包含两方面内容:一、外部防御。得汉城是建立在巴蜀地区山城防御体系之中的一座城寨,远与沿线的小宁城、运山城、大良城、钓鱼城等众多山城相连接,近被擂鼓城、老君寨、重石寨、大包寨、跑马寨、小城寨、清灵寨、将军寨等十余个城寨相环绕,以山的坚固防御为主,兼顾水道运输及设防,众多山城由江水相接,由点成线,以静制动,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发挥山城攻防体系的最大效用。二、内部防御。得汉城有“天铸铜城”之誉,有其得天独厚的防御优势。据道光年间《通江县志》载,得汉城“四面峻峭,壁如城”。除东、南、西、北四道城门可以上山外,其它皆无路可通。四座城门皆依山而建,在山体上开凿山门,利用峻拔的山体作为城墙,悬崖深谷作为屏障,很好的阻挡了来犯的敌军。加上城内水源充足,土地资源丰富,使得得汉城具有强大的生存和防御能力。这些防御系统使得汉城具有主城与辅城桴鼓相应、以点控面与点面结合、水路与陆路互相转换、攻守与防守相辅而成、备战与生活相始终的特点。得汉城摩崖题刻多达30多处,尤以南门、东门外题刻最为丰富。这些题刻大多为明清时期,驻守得汉城的官员们有感所题,内容涉及到人文、历史、自然地理等方面,具有很高的史料、文献、书法、文化影响价值。明中期的鄢蓝之乱,几乎席卷了整个通江地区。为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林俊受命西征,后进驻得汉城,在此渡过了他军事职业生涯中的最后一段,给得汉城上留下多达五处的摩崖题刻。表达了他心忧国家,屡立战功却屡遭谗言,抱鼓不鸣的复杂心情。林俊在明一朝可谓是影响深远,在他辞官乃至去世后,深受明朝邵捷春、刘春、范府等人的赞赏。他在国家和地方治理、诗文书法写作、军事作战等方面都显示了极大的才能。至今仍然是我们研究和学习的不朽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