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早期城市影像与视觉现代性(1860-1921)

来源 :西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sb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是中国电影的诞生地,甚至早在19世纪中后叶,西方人就开始携带刚发明不久的照相机闯入京城进行拍摄,现代性的媒介与都城北京由此开始未曾间断过的共生关系。现代视像技术与北京城市的发展进程紧密相连,提供给城市人全新的感知方式。本文关注北京早期城市影像,以1860年北京最早的一幅照片《通州燃灯塔》为起点,以1921年故事片的出现为终点,将史前史纳入研究视野,探析历史影像中北京与视觉媒介所产生的碰撞。内容上,梳理了北京早期城市影像的发展脉络。方法上,尝试跨越摄影与电影之间二元对立的藩篱,整合现代性、视觉性及城市研究等理论视野,从历史与视觉现代性维度,探索与完善北京早期城市影像史。照相机与摄影机在中国现代性转型中扮演的既是“消费中国”的侵略者形象,也是“开眼看世界”的启蒙者角色。本文从景观建筑、政治空间与日常生活三个维度展开细致分析。首先,从较早进入西方摄影师视野的景观建筑出发,探析北京城市景观在西方镜头下如何沦为视觉化的消费商品和殖民叙事方式,以摄影与纪录影像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地标建筑为例,解读背后的视觉观看与权利关系。其次,分析纪实影像下的政治空间,包括皇室与贵族、社会重要事件、战争动荡等,探讨其中显现出的北京城与人对于现代观看的接纳与对峙。最后,将重点聚焦在影像中北京人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变化,以影像中北京人的市民形象为重点,分析都市居民如何将自身的生活体验与影像相结合,并逐步改变视觉观看方式。虽然摄影机有选择地记录和再现这座城市的建筑景观、人文风光、社会百态,但也不难看到,北京城与北京人在与现代视觉体验中所显露出来的主体性。从震惊、惊恐之状,到驻足观看、逐渐接纳,再到最后选择将自己“决定性的瞬间”以现代视觉的方式进行留念。观看的行为重新定义了现代性的发生,中国人在与视觉影像的互动中,开启现代都市生活。
其他文献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图片、视频、声音及其他符号资源正不断地应用于交际。因此,人们的交际不再仅仅局限于语言而是综合利用各种符号资源传达意义。交际中的多模态性逐渐受到关注,多模态话语分析应运而生。多模态话语分析不仅关注静态语篇,如报纸、广告、漫画等,还关注动态语篇,如宣传片、发布会、演讲等。基于前人对动态语篇的研究,且多媒体在教学上的应用使教学中的多模态化日益显著,本文试图将多模态话语分析应用
十九大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陆续发布了推动托育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实施意见,0-3岁婴幼儿托育服务成为整个社会高度关注的一个问题。婴幼儿托育服务不仅影响到育儿家庭的长远利益,也牵动着整个社会的神经。在人口老龄化加深、国家人口红利逐渐减少,二孩政策放开以及十九大“幼有所育”政策目标的背景下,为农村地区居民提供普惠型托育服务,对于提高人口质量、彰显社会公平和推动国家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本文从政
如何看待道德,如何理解人性,这些始终是学界关于韩非子政治哲学性质评判的两个重要问题。在韩非子思想中,有作为本体的“道德”,本体“道德”决定着万事万物的方方面面,有着产生、推动、指引万物的能力;也有作为具体的“道德”,它是世俗社会各种主体应恪守的行为规范与法则,具体“道德”落实在人上,形成了伦理化的道德,规范着人性的发展与最终归宿,有道德的人便被称为“有德之人”;落实到政治上,则构成了以“法”、“术
西海固乡土和西部城市构成了郭文斌的小说世界,其乡土作品中的诗意表达及安详人生已在评论界引发了较多关注,而城市书写作为郭文斌小说创作的重要领域,尚未在学界引起足够关注,仅有《水随天去》《陪木子李到平凉》等少数城市作品作为乡土创作的对照进入批评家的视域。本文将以郭文斌的三部短篇小说集《大年》《吉祥如意》《瑜伽》作为主要文本素材,选取《小城故事》《陪木子李到平凉》等27篇城市小说作为研究文本,借鉴城市与
樊增祥(1846—1931)是晚清民国时期著名文人。他不仅是清末中晚唐诗派的代表人物,在词学方面也有自己的特色。本文广泛蒐集樊增祥词学资料,在此基础上展现樊增祥词学成就。拟分为四章。第一章考察樊增祥词学创作分期及词学交游。根据樊增祥生平及词集结集情况,其词学创作可分为前、中、后三期。前期为其初学词至五十岁时,中期为五十岁至清朝覆亡之时,后期为易代之后。这三个时期词学创作有其变化及特点。樊增祥的词学
唐代河湟地区是连接青藏高原与中原内地的黄金桥梁,也是被誉为“五个动脉的心脏地位”。河湟地区的重要地理位置决定了河湟地区文化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一方面河湟地区具有作为实体意义层面上的地理区域属性,即其本身意义,另一方面河湟地区还因河湟战争与唐蕃关系而具有泛化、虚化意义层面上的情感文化属性,即其外延意义。本文将从河湟地区的本身意义和外延意义两个维度入手,对唐代河湟诗歌的内涵意蕴与价值意义进行展开研究。本
齐格蒙特·鲍曼是研究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方面的著名社会学家。在一个时刻流动的、任何坚固的东西都极易崩塌的消费主义世界里,他试图呼唤人们关注全球化世界中当代人的不安与恐惧,鲍曼始终带着对个人处境的敏感和人文学者典型的焦虑、带着强烈的人文关怀观察这个世界。他不断地尝试用通俗的叙述方式、独特的视角和隐喻的写作风格去阐释各类后现代人群的状况,鞭辟入里地直击在后现代磅礴、繁杂的大背景下,人类如何一步一步地试探前
唐湜是“九叶诗派”中较少被提及而又极具个人特色的一“叶”,他的长篇叙事诗创作以其幻美与深沉并存的风格及其向内挖掘的深度,充盈了中国长篇叙事诗创作体系。唐湜以南方风土故事为基础创作的叙事诗以其清新幻美的诗风发展了中国式的牧歌创作;以历史传说为基础创作的部分长篇叙事诗则颇具史诗风格,补充了中国现代史诗创作的不足。本文绪论部分主要梳理了关于唐湜诗歌创作及其诗歌批评方面的相关研究。正文部分从唐湜叙事诗的叙
苏丹北方使用奴隶的历史早于土-埃政府的征服。在丰吉和富尔王国时期,奴隶仅供王室及精英阶层使用,使用奴隶是少数人的特权,代表着其高贵的社会地位。此时期奴隶在精英阶层中很显眼,奴隶多处于官僚及军事贵族阶层。穆罕默德·阿里的征服将苏丹历史带进了土-埃统治时期。统治初期,土-埃政府、欧洲商人和杰拉巴小商人等致力于猎取奴隶。穆罕默德·阿里及其继任者缉取奴隶以建立忠诚的奴隶军队,杰西迪亚在军队中发挥重要作用。
20世纪后期,当代西方文艺思想中的“空间转向”与文学领域呈现出互动的态势,引发了这一时期许多作家在文学创作中大力革新空间的形式。意大利作家巴里科关注处于发展变化中的空间观念,在其作品中他对空间进行了编码与重组,构建起了一个意蕴丰富的文学空间。巴里科通过文学创作,表达了对人类在现代生存境遇中与空间的紧张状态的思考。论文一共分为三章。绪论部分主要梳理论题缘起、介绍研究背景和阿利桑德罗·巴里科作品的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