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改革深化与证券市场发展,我国控制权市场逐渐活跃,自1997年起,出现了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热潮。上市公司发生控制权转移的原因是什么?基于特定原因发生的控制权转移又将给上市公司带来何种后果呢?与已有文献不同,本文基于控股股东机会主义视角研究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原因与后果。
本文以我国证券市场1997年-2001年发生控制权转移的294家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
1.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中,存在原(新)控股股东坐庄炒作、原控股股东控制权私人收益损失最小化、新控股股东进入证券市场圈钱、新控股股东投机等机会主义动因。这些机会主义动因对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起到推动作用。具体证据为:
发生控制权转移的上市公司具有股票易于坐庄炒作的特点,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前一年股价越低,流通市值规模越小,控制权转移发生概率越高。发生控制权转移的上市公司具有股权制衡度高的特点,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前股权制衡度越高,控制权转移发生概率越高。新控股股东通过控制权转移进入证券市场,控制权转移前新控股股东中有96%为非上市公司,89%也非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新控股股东取得上市公司控制权后积极开展“保配”盈余管理行动,有58.5%的上市公司在控制权转移当年达到配股监管要求的盈利水平,有56.1%的上市公司在次年达到配股监管要求的盈利水平。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后出现明显的控制权再次转移现象(31.97%);与未发生再次控制权转移的上市公司相比,发生再次控制权转移的上市公司控制权私人收益水平更低。
2.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中存在严重的内幕交易行为;原(新)控股股东与内幕交易行为有关,原(新)控股股东在控制权转移中付出越多,内幕交易行为越严重。由于控股股东可以利用控制权转移中内幕交易进行补偿,使得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易于发生。具体证据为:
控制权转移信息披露前夕上市公司累计非正常报酬率已达6.9%,控制权转移信息披露公告效应为6.4%,控制权转移信息披露前累计非正常报酬率占披露期间最高累计非正常报酬率的比重为93%。原(新)控股股东与内幕交易行为有关,原(新)控股股东在控制权转移中付出越多,内幕交易行为越严重。原控股股东控股比例越高,内幕交易越严重;现金方式交易时,控制权转移中内幕交易行为比非现金方式交易时更加严重。
3.控制权转移虽然在短期内(控制权转移当年及随后一年)改善了上市公司业绩,但在更长时间期间(控制权转移后二到三年),却降低了业绩;上市公司业绩短暂改善是通过业绩增长实现的,而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始终没有改善。新控股股东投机性行为有损于控制权转移之后上市公司业绩的真正改善。
上述研究发现证明了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中存在控股股东机会主义动因或行为,这些机会主义动因或行为推动了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的发生,其中,部分机会主义行为对控制权转移之后上市公司业绩改善造成负面影响。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助于深刻理解特殊制度背景中我国控制权市场的功能,对证券市场监管层的监管行为、投资者的投资策略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决策均有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