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三十年来,族群认同问题逐渐成了备受学术界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在人类学中,以族群认同为主题的著作汗牛充栋。各国的人类学者对此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并提出了各自的理论,如“客观特征论”、主观认同下的“族界理论”、“根基论”和“情境论”等等。早期的“客观特征论”以及“根基论”的学者们以人群的体质特征和客观的文化特征,如语言、服饰、发式、刺青、宗教、风俗习惯、民族性等作为判断族群的标准。在此理论背景下,族群认同被简单地看作是亲缘关系,其来自于根基性的情感联系,仅仅是基因自然选择的必然结果。这种人类学客位研究的方法,以文化外来观察者的角度来理解文化的研究视角一直被大家普遍接受直到英国人类学家林奇对此提出质疑。在此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以客观文化特征描述一个人群的传统观点无法解释田野调查中所见的族群认同现象。开封犹太人后裔的例子就很好的表明了上述观点的理论困境。在对开封犹太人后裔的田野调查中,笔者发现开封犹太人及其后裔对于犹太民族的族群认同并没有随着犹太社团的解体、文化特征的改变和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逝。在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发生变迁的情况下,居住在开封的犹太人后裔重新建构起对于各自家族的历史记忆,并在此基础上出现了“民族心理”复苏的趋势,重新产生了对犹太民族的认同感。因此,对于开封犹太人后裔族群认同的问题应摒弃传统的解释理论,采取功能主义社会文化人类学所要求的深度访谈、参与观察方法开展对开封犹太人后裔家庭生活、生存状况的直接调查,探访开封犹太人的遗迹遗存,进一步挖掘和整理开封犹太人的实物、文字资料特别是口述史资料,从被研究者的观点出发来理解他们族群认同的真正原因。本文试图以此为写作思路,运用社会人类学族群认同理论,从考察开封犹太人后裔族群认同的变迁入手,阐释社会情境、家族记忆与族群认同之间的关系,认为族群认同并不能简单地看作是来自于天赋的和原生性的情感纽带,它是一种建立在历史记忆上的社会建构物,它的产生和变迁与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关系。文章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第二部分:历史上开封犹太人的族群认同。介绍历史上开封犹太人对于犹太民族生活习俗以及宗教方面的族群认同。第三部分:开封犹太人族群认同的淡化与社会环境的变迁。从社会环境的变迁入手,分析开封犹太人族群认同的淡化的原因。第四部分:开封犹太人后裔的族群认同。以建国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开封犹太人后裔的生活为考察对象,展示开封犹太人后裔族群认同的再生趋势。第五部分:结语。用社会文化人类学族群认同理论阐释社会情境、家族记忆与族群认同之间的关系,认为族群认同会随着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的不断变化而发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