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稻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具有重要的生产意义和经济地位,但在实际生产中水稻遭受着各种病害的侵染和虫害的攻击,严重影响了水稻的产量和质量。本实验以不同施氮量处理的水稻及其主要害虫褐飞虱和稻纵卷叶螟为研究对象,借助多种分析化学、行为学等手段,对不同施氮量处理水稻蜡质在各个生育期的变化进行了探究,并对水稻纹枯病侵染不同施氮量处理水稻后在不同的时间维度上,对褐飞虱及稻纵卷叶螟的寄主选择行为的影响进行研究,以期为水稻虫害和病害防治提供新思路,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 1.不同施氮量处理水稻不同生育期蜡质含量的变化 测定了不同施氮量处理条件下,水稻主要生育期内表面蜡质的种类与含量。分离鉴定出水稻表面蜡质成分共27种,主要有十二酸(n-Dodecanoicacid)、十四酸(n-Tetradecanoicacid)、十六酸(n-Hexadecanoicacid)、十七酸(n-Octadecanoicacid)、二十三烷(n-Tricosane)、二十五烷(n-pentacosane)、二十七烷(n-Heptacosane)、二十四醇(n-Tetracosan-1-ol)、二十九烷(n-Nonacosane)、二十六醇(n-Hexacosan-1-ol)、二十六酸(n-Hexacosanoicacid)、二十八醛(n-Octacosanal)、三十一烷(n-Hentriacontane)、二十八醇(n-Octacosan-1-ol)、二十八酸(n-Octacosanoicacid)、三十醛(n-Triacontanal)、三十三烷(n-Tritriacontane)、烷烃类化合物1(Branchedchainhydrocarbon1)、三十醇(n-Triacontan-1-ol)、烷烃类化合物2(Branchedchainhydrocarbon2)、烷烃类化合物3(Branchedchainhydrocarbon3)、烷烃类化合物4(Branchedchainhydrocarbon4)、三十酸(n-Triacontanoicacid)、三十二醛(n-Dotriacontanal)、三十二醇(n-Dotriacontan-1-ol)、三十二酸(n-Dotriacontanoicacid)、三十四醛(n-Tretratriacontanal)。水稻在生育期30d之后蜡质的整体含量明显下降,但此后的不同生育期之间的蜡质含量差异并不明显;同时,水稻在营养生长期(30-90d)叶片的蜡质含量高于叶鞘,而在水稻转入生殖生长期(90-110d)之后,叶片的蜡质含量低于叶鞘;在生育期30-50d及70-90d,水稻表面蜡质的种类和含量,在不同施氮量处理之间均无显著差异;生育期90-110d水稻接近黄熟,存在叶片和叶鞘组织衰老速度不同而导致蜡质变化的现象,并且此时期不是水稻主要病虫害的发生期,故选择生育期50-70d作为下一步开展不同施氮量处理水稻病虫害互作关系研究的时期。 2.不同施氮量处理,感病不同时间的水稻对褐飞虱和稻纵卷叶螟行为选择的影响 测定了褐飞虱和稻纵卷叶螟,对不同施氮量处理及感纹枯病不同时间水稻的行为选择。结果表明,施氮量及纹枯病侵染水稻的时间,均对两种害虫的选择行为产生影响。在H-型嗅觉仪实验中,低氮条件下,褐飞虱显著的倾向于选择感染水稻纹枯病后15d的水稻;中氮条件下,褐飞虱显著的倾向于选择感染水稻纹枯病10d和15d的水稻;高氮条件下,褐飞虱对感染纹枯病15d的水稻具有显著的选择倾向性。在模拟大田环境的选择实验中,低氮和高氮条件下,褐飞虱对感染纹枯病5d、10d、15d后的水稻均没有显著的选择倾向性;中氮条件下,褐飞虱更倾向于选择感病10d的水稻。 稻纵卷叶螟的H-型嗅觉仪试验中,低氮条件下,稻纵卷叶螟显著的倾向于选择感纹枯病5d的水稻;中氮条件下,稻纵卷叶螟显著倾向于选择感纹枯病10d的水稻;在高氮、中氮和低氮三种条件下,稻纵卷叶螟对感纹枯病15d的水稻均无显著选择倾向性。 3.水稻相关生长指标的测定 分析了不同施氮量处理条件下,水稻纹枯病发生对水稻株高、叶片SPAD值以及干重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感病对照水稻相比,在3种施氮量条件下,水稻纹枯病侵染在测试时间内,并未对水稻的生长即上述各项指标产生显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