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炎症不仅反映了心脑血管疾病亚临床阶段的严重程度,而且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各个阶段。早期研究发现Hs-CRP与心脑血管疾病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明确指出Hs-CRP可以改善Framingham心脑血管疾病评分体系,而LpPLA2则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为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特异性的预测标志物之一,但是,Hs-CRP和Lp-PLA2在预测心脑血管事件中是否具有联合效应,尚无确切定论。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评估Hs-CRP联合Lp-PLA2在预测心脑血管事件中的价值,寻找Hs-CRP和Lp-PLA2在预测心脑血管事件中的合理联合方式并验证联合方式的可行性。方法本研究设计为前瞻性固定队列研究。2010~2011年,在唐山开滦社区设立调查点,以大于40周岁,且无卒中史,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既往无心肌梗死、急性冠脉综合征病史,无神经功能缺损为基础的队列人群展开研究。对于个体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生活方式,疾病相关因素等)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获得,身高、体重和视力等常规指标结果从开滦总医院获取,生化指标的检测在专业实验室进行。采用现场问卷辅以电话形式进行随访,随访至2016年12月31日,收集脑卒中、心肌梗死和全因死亡例数及发病时间。经前期统计分析,最终定义脑卒中、心肌梗死和全因死亡为最终的复合心脑血管事件。COX比例风险模型用于判定Hs-CRP和Lp-PLA2与心脑血管事件的联系,C统计量、NRI、IDI指标用于判定增量信息的变化,RCS曲线用于寻找Hs-CRP或Lp-PLA2预测心脑血管事件的最佳阈值。结果共1921名研究对象参与七年随访并纳入最终分析。随访至2015年12月31日,收获148例心脑血管事件。基线分析发现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服用降压药、服用降糖药、血清TC、HDL、UA、Hs-CRP和Lp-PLA2在发病人群和未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人群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COX多因素分析中,以第一分位为参照,在校正潜在混杂因素后,Hs-CRP的第四分位HR(95%CI)为1.75(1.06-2.89)。Lp-PLA2的第三、第四分位HR(95%CI)分别是2.13(1.19~3.80)和2.64(1.49~4.66)。利用COX逐步回归法筛选出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使用降糖药、SUA和TC构建基础风险模型,在此模型的基础上加入按照四分位数法分类的Hs-CRP和Lp-PLA2,Hs-CRP和Lp-PLA2联合提供了更大的增量信息(C=0.736;NRI=43.7,P=0.004;IDI=2.9,P<0.001)。利用COX比例风险模型RCS曲线,拟合出合理的研究人群中炎症标志物能够改善心脑血管事件发病风险的阈值。Hs-CRP水平阈值为1.60 mg/L,Lp-PLA2水平阈值为139.00 ng/ml。根据这两个阈值,Hs-CRP与Lp-PLA2联合,分为“Lp-CRP-”组551人,“Lp-CRP+”组640人,“Lp+CRP-”组326人和“Lp+CRP+”组404人。继续随访至2016年12月31日,收集2016年新发心脑血管事件。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验证Lp-PLA2与Hs-CRP联合方式对心脑血管事件改善风险分层能力。以“Lp-CRP-”组为参照,校正潜在混杂因素后,“Lp+CRP+”组发病风险有统计学意义(HR:1.29;95%CI:1.11~1.49)。对COX模型进行检验,校正混杂因素后发现,心脑血管事件发病风险与Hs-CRP和Lp-PLA2不同联合方式之间存在线性趋势相关(P<0.01),证明联合方式较可靠。结论Hs-CRP和Lp-PLA2都是预测心脑血管事件的潜在生物标志物;Hs-CRP联合Lp-PLA2在预测心脑血管事件中,具有互补作用。图3幅;表10个;参9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