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与目的:药物性肝病(DILD)是指由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脏损害。占非病毒性肝炎的20%~50%,是引起暴发性肝衰竭的重要病因之一[1]。药物性肝病终末期导致急性肝功能衰竭、重度胆汁淤积、及慢性肝损伤导致肝硬化时,可考虑作肝移植[1]。然而药物性肝病患者行肝移植治疗的临床特征尚不明确,与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也尚未完全确定。目前仍缺少药物性肝病患者行肝移植治疗的相关研究。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地分析了 2008年01月至2015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例临床诊断及术后病理诊断为药物性肝病且行肝移植治疗的住院患者,以及40例同期内首次行肝移植治疗的乙肝肝硬化且不伴肿瘤的住院患者,及40例同期内首次行肝移植治疗的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活动期急性加重且不伴肿瘤的住院患者。分别纳入病例组,乙肝肝硬化对照组和乙肝慢加急对照组。通过分别对比分析病例组和乙肝肝硬化对照组、病例组和乙肝慢加急对照组的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差异,寻找药物性肝病行肝移植治疗的临床特征。通过对比分析病例组中50天内死亡组及50天内生存组的临床特征,找出行肝移植治疗的药物性肝病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评估药物性肝病肝移植术后早期(50天内)死亡风险的方法。结果:病例组和乙肝肝硬化对照组在性别、术前有无肝性脑病、术前Child评分、术前MELD评分、术前肌酐、术前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正常化比值、术前血清总胆红素、术前谷丙转氨酶、术前谷草转氨酶、术前碱性磷酸酶、术后1周谷丙转氨酶、术后1周血清总胆红素、术后1周白蛋白、术后1周肌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总死亡率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50天死亡率、胆道并发症、急性排斥反应、术后早期并发症及晚期并发症上无明显差异。病例组和乙肝慢加急对照组在性别,术前MELD评分、术前肌酐,术后1周白蛋白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总死亡率上、50天死亡率、胆道并发症、急性排斥反应、术后早期并发症及晚期并发症上无明显差异。病例组中50天内死亡组及50天内生存组的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合并严重心肺疾病、术前肌酐>104umol/L、术后1周AST>300U/L、术后1周TB>80umol/L这四项因素是药物性肝病行肝移植术后50天内死亡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证明,这四项为相互独立的危险因素。但因为病例数过少无法构建有效的logistic回归模型。结论:药物性肝病行肝移植治疗与乙肝肝硬化及乙肝慢性活动期急性加重行肝移植相比,在性别和术前及术后各种指标上分别存在差异,但在术后早期(50天内)死亡率,胆道并发症、急性排斥反应、术后早期并发症及晚期并发症上无明显差异。术前合并严重心肺疾病、术前肌酐>104umol/L、术后1周AST>300U/L、术后1周TB>80umol/L这四项因素是药物性肝病行肝移植术后50天内死亡的危险因素。目前仍需要大样本量的回顾性研究来进一步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目前仍需要大样本量的研究来进一步阐明这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