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交互性传输是信息处理和信息加工的基础,电学中的非交互性已经以半导体PN结的形式实现,即二极管效应。二极管为逻辑电路的基础元件,在现代工业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而光学的非交互性,受到诸如时间反演等性质的制约,实现的难度相对较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全光逻辑器件的发展。微环谐振器不仅能够对于特定频率的光波实现筛选作用,而且由于微环的半径极小,使得其更有利于大规模集成。这些特殊的性质都让微环谐振器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研究了具有对称结构的微环谐振器模型,分别采用有限元方法和时域有限差分方法对微环谐振器模型进行了仿真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微环的半径大小、微环与上下波导之间的间距以及在多微环模型中,微环的不同排布方式等影响因素对于模型光波输出特性的影响。仿真结果证明微环谐振器能够实现对于特定波长光波的筛选功能。并且验证了微环半径会影响输出功率的周期性,微环与上下波导之间的间距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输出功率的大小、光谱中心频率以及其所对应的半高宽。基于对于单环模型的研究基础上,本文对于双微环谐振器模型进行了理论推导和仿真研究,证明了双微环模型的中心频率所对应的半高宽小于单微环模型,并且验证了微环的不同排布对于光波的输出特性具有一定的影响。本文研究了非对称结构的硅基无源光二极管模型。在理论推导的基础上,通过有限元方法进行仿真仿真实验,验证了模型能够对于特定波长的光波实现二极管功能。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谐振环折射率的改变对于模型输出特性的影响,证明了改变谐振环的折射率对于特定波长下的光波,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光波的前向后向传输比以及降低前向传输的损耗率。探究微环形状的改变对于模型输出特性的影响,验证了形状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大模型前向后向传输比,但将引入更大的前向损耗。总而言之,本文应用有限元方法对微环谐振器模型以及硅基无源光二极管模型进行了仿真分析,目的在于探索光学非交互性传输的方法,提高模型特定波长输出功率的前向后向传输比,降低光波在前向传输中输出功率的损耗,为实验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