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散养条件下塞加羚羊(Saiga Tatarica)在主要繁殖季节的行为研究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muzhou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塞加羚羊(Saiga tatarica)因拥有一对通透竖直的双角,一直是我国传统中医药中著名的物种。它曾广泛地分布在中亚半干旱草原上,数量超过100万头。但是,在过去短短的十几年时间中,由于没有节制的猎杀,这种动物的数量下降了95%以上,并且破坏了种群的自然性比。而在我国,由于捕杀,早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就没有了该种动物的野外纪录。 考虑到物种多样性保护和国药发展的需求,从1987年开始,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甘肃武威野生动物繁殖研究中心启动了一个针对塞加羚羊的重引入项目。自1993年起,中心所饲养的塞加羚羊放入一个面积为27公顷的围栏里。该围栏内的环境取自自然,类似于塞加羚羊的野外生境,为该种动物提供了一个半自然状态的活动空间。这种环境是连接饲养和野外自然环境的中间环节。对生活于其中的塞加羚羊进行行为观察,对于重引入保护项目而言是十分重要的过渡环节。这也是促使本研究实施的初衷。 同时,动物的繁殖行为对于个体和种群的生存和延续至关重要。而且测量个体在繁殖行为上的差异,较之于其他行为,更有助于理解环境变化对于行为的影响。因此,本研究将重点放在塞加羚羊,尤其是雌性个体在主要繁殖季节中的行为表现上。希望通过本研究,从行为学角度初窥塞加羚羊的繁殖策略,了解塞加羚羊在半自然环境中的行为适应。 以下将按照本论文各章节的先后次序,对主要研究结果进行概述。 本研究为塞加羚羊建立了一个系统的行为谱(第三章),共包括了46种行为模式。对于每种行为,描述了组成动作,动物所表现的姿势,可能的行为功能,并加入了可能相关的其他行为模式。每个行为都有一组中英文对照名称。此外,在描述社会行为的过程中,加入可能的发起者或接受者的性别。这个行为谱的建立为比较不同环境中塞加羚羊行为的差异建立了一个系统框架。 塞加羚羊在它们主要繁殖季节,即交配和繁殖季节中各类行为的昼间时间分配和活动的时间模式在第四章中加以阐述,并且比较了两性之间和不同年龄个体之间的差异。所有的行为被划分为六大类,包括行走、觅食、站立、卧躺、社会行为、以及其他行为。在产仔季节,还加入了哺乳行为作为第七类。从时间分配上而言,卧躺和觅食是占用时间最长的两类行为,合讨时间超过自昼的一半,而且早现早晚两个高峰段。雌雄个体在交配和产仔季竹的时间分配在上述儿类行为仁都有明显的差别。两性间不同的繁殖策略可能是产生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在交配季节,年长的塞加羚羊花费在社会行为(争斗、赶群、交配等)上的时间显著多于年幼的个体。本研究推测,在交配季节,处于中间年龄段的塞加羚羊(雄性:2一3年龄;雌性:2年龄以上)可能是他们所在群体中最活跃,同时也最具优势的个体。 母幼关系在哺乳时期的建立和发展对于幼仔的存活和生长有重要的影响,因此也是本研究在繁殖行为观察中的重点部分。第五章中,通过分析哺乳行为、声音联系和母幼间的距离变化,探讨塞加羚羊母幼关系建立和变化。 在幼仔出生后的12周内,一次哺乳过程的持续时间逐渐减短。在第3一4周间,平均哺乳时间首先出现了显著差异。与之相反,其后两次连续的哺乳过程之间的时间间隔则逐渐拉长,两周之间的显著差异首先出现在第4一5周间。幼仔在第3周开始有主动要求哺乳的行为,至第11周,其启动哺乳过程的比率开始大于母兽。这表明第4一6周以及,1一12周可能是塞加羚羊幼仔独立性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段。同时,对于哺乳过程的启动者和结束者的分析表明,母兽在决定哺乳时间和时间间隔上起主导作用。这可能与母乳的分泌变化有关。 声音信号可能是塞加羚羊母幼联系的重要途径。在产仔后的4周内,有多于95%的哺乳是由母兽发出声音信号后开始的。在幼仔躲藏期,当母兽接近幼仔躲藏地的时候,它们不是直接走到幼仔卧躺处,而是发出叫声,待幼仔站起后,彼此接近。在此基础上,建议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比较在不同的环境压力(比如捕食压力)下母幼间的声音交流行为是否会有区别那么,从而有助于了解声音信号在塞加羚羊育幼行为中的作用。在产仔之后,塞加羚羊幼仔会有一段躲藏期,这可能是由捕食压力导致的反捕食策略。,在半散养条件下,没有这样的压力存在,塞加羚羊的产仔地是否会具随意性,或者说躲藏行为是否会出现变化?第6章阐述了塞加羚羊的躲藏行为,并分析了除捕食以外可能影响该行为的环境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塞加羚羊在半散养条件下的产仔地并不具有随意性。躲藏地主要出现在低矮的灌丛中,而不是高大的灌木和树下,虽然后者植被区的覆盖度也大于前者。此外,躲藏地处其他塞加羚羊个体的出现率少,而且远离围栏外的人类活动区。由此可见,其他同类个体,尤其是雄性个体,以及人类的干扰,也是影响塞加羚羊躲藏地的因素。同时,研究结果还表明,在躲藏期,母兽可能是躲藏地之间移动路线的主要决定者,而非幼仔。 最后一个章节所涉及的是对雌性塞加羚羊在哺乳季节的警戒行为的研究。这种行为也是主要的反捕食行为。对J几其觅食过程中的警戒行为观察显示,塞加羚羊母兽在幼仔出’1万后
其他文献
本文共分为六章,主要来研究来源于微机电系统(MEMS)的负指标问题以及由天体物理学演化而来的Henon型方程.在第一章中,主要介绍相关的背景,历史及研究现状,本文的主要结果,并简要列出与文章有关联的一些基础知识.在第二章中,着重研究从MEMS模型中抽象出来的带有边缘效应的一个抛物问题,即其中λ>0,δ>0为两个参数,Ω是RN中光滑有界区域,g:[0,1)→R+满足如下条件(H):g是一个C2的光滑
本篇论文主要研究球中具有闭Moebius形式的超曲面。设(x, Mm)(m≥3)是m+1维单位球Sm+1中的无脐点的超曲面,通过Moebius位置向量Y,把Mm放在Lorentz空间R1m+3中研究。首先,我们在第三章中给出Lorentz空间R1n中旋转子流形的定义,从群的角度把旋转的概念推广到Lorentz空间中,进一步定义出Cn-1和Qn-2中的旋转子流形。我们研究了Qm+1中的两大类重要的旋
自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啁啾脉冲放大技术(chirped pulse amplification, CPA)问世以来,近三十年,强激光技术取得巨大发展。现今在实验室中已经能够产生峰值强度高达1022W/cm2的激光脉冲,并且预期在不久的将来,激光脉冲可能会达到更高的强度。在强激光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强场与物质相互作用也日益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方向,并涌现出诸多崭新的前沿课题。比如激光加速、原子的多
本文首先研究了非实秩零的AT-代数,证明了(V*(E),T(E),[1],rE)为该类代数的完全不变量,即设E,E′为AT-代数,其商代数Q(E),Q(E′)为有单位元的单的AT-代数。若V*(E)与V*(E′)同构,且保持单位元等价类;T(E)与T(E′)仿射同胚,且同构映射与同胚映射相容,则存在E与E′的同构导出上述同构和同胚,所谓AT-代数即为圆代数通过κ的本质酉扩张的矩阵代数的有限直和的归
癌症是当今世界的头号杀手,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DNA烷基化是一种有诱变性的致命DNA损伤,如果得不到修复就会破坏细胞基因组的完整性,造成遗传信息不可逆的改变进而导致相关疾病的发生,如癌症。同时,烷基化药物是目前主流的抗癌药物之一,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抗药性。DNA去烷基化酶负责修复烷化剂引起的DNA损伤,对它们生物学功能的研究将有助于了解癌症的发生机理以及解决抗癌药物抗药性问题。ABH2是细胞内主
本文研究了Cartan型李代数中H型和K型系列的量子化问题,确定它们对应的各种新的量子群结构.我们构造了具体的Drinfel’d扭,利用Drinfel’d的一般量子化方法给出了特征0域上广义Hamiltonian代数的一般量子化.研究了他们的整形式的量子化,然后通过模约化和基变换技术,我们得到了特征p域上限制包络代数u(H(2n;1))的量子化.它是p-截断多项式环上非交换非余交换的Hopf代数,
高光谱是目前遥感技术发展的一个前沿,已被成功应用于许多领域中。高光谱技术的广泛应用在于它能提供地物详细的光谱信息,而高光谱应用精度的提高也取决于高光谱遥感提供的地物光谱的信噪比,因此在高光谱应用之前不仅需要对空间域图像进行噪声滤波,还需要对光谱域噪声进行滤波。本文主要以航空高光谱遥感PHI数据为研究对象,对高光谱数据光谱域噪声的检测、分析,高光谱数据信噪比的计算,光谱域噪声的去除,以及不同光谱域噪
近几年来,对于非单的C*-代数的分类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H.Lin和H.Su对AT-代数进行了分类。这一工作的重要性在于,AT-代数通常可以用AT-代数通过AF-代数的扩张所得到。在本文中,我们将指出相反的结果是不成立的,存在着大量的例子说明A??-代数通过AF-代数的扩张不是AT-代数。并利用K-理论给出它们是AT-代数的一个必要条件。我们给出AT-代数一个等价定义并讨论一类更广泛的C*-代
应变是研究材料物性和结构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调制和改良材料物性的重要方法,本文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研究了稀磁半导体(Ga,Mn)As体系中的各种Mn掺杂的形成能和扩散势垒与应变之间的关系,我们得出Mn掺杂的形成能和扩散势垒是否存在线性变化,及应变对氧化物(LaAlO3/SrTiO3)界面处氧空位的形成能和电子结构的影响。本文的主要工作有以下三部分。一、应变对半导体的影响往往是通过连续弹性模型来
小鲵科为亚洲特有的有尾两栖动物。中国西部小鲵为小鲵科动物中的重要类群,阐明其各属及种间的系统发育关系,澄清其属、种分类问题,并探讨其与地理分布格局的关系,对整个小鲵科的系统演化与分布格局关系的研究具有关键性的意义。其次,由于中国西部小鲵的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东缘和邻近周边地区,其独特的地理分布格局可为探讨青藏高原的隆升、地史变迁与相关生物类群演化历史间的相互关系提供有价值的线索。此外,中国西部小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