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治多宗可曲地区位于金沙江缝合带西段,地处松潘-甘孜地块和羌塘地块之间,大地构造位置属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的东段。有关混杂带的物质组成、混杂带性质、变质变形特征及期次均存在争议。本文通过参与该地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混杂岩带1:2千构造剖面的测制,对混杂带地层岩性有了较清楚的认识,通过几何学、运动学的研究,厘清了研究区混杂带构造的空间展布,并通过岩浆锆石U-Pb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手段约束了金沙江-可可西里洋在治多县向北羌塘-昌都地块俯冲的时间。宗可曲混杂岩带主要由基性熔岩、中酸性火山岩、辉长辉绿岩、外来灰岩岩块和复理石基质组成,其中基性熔岩玄武岩可划分出两种系列,一种为拉斑玄武系列,进一步又划分出两种类型,即洋中脊拉斑玄武岩(岩浆源区浅)和岛弧型火山岩(岩浆富含挥发分,熔融程度高);另外一种属于洋岛玄武岩,岩浆来自部分高度熔融的软流圈。从物质组分上反映出该混杂岩带符合其所在的金沙江洋盆形成和洋陆板块碰撞消减特点。宗可曲混杂岩带中岩石变质矿物组合内,既出现较广泛的绢云母、绿泥石特征矿物,又发育有标志性的浅蓝绿色角闪石、黑云母矿物,未出现十字石,为低绿片岩相→高绿片岩相变质作用,总体属于以绿片岩相(未分)为主,并包括低温度区间的高绿片岩相,可能存在高压-超高压相特征。变质带为绢云母-绿泥石带。后期叠加有动力变质作用及气液热接触变质作用。通过对混杂岩带剖面不同分段内部构造样式的构造样式进行解析,认为宗可曲地区混杂岩主要经历了一下四期变形特征:(1)早期俯冲作用的构造深层次变形:发育韧性剪切带,构造发育以反映出高温塑性变形的无根褶皱为主要特征,褶皱枢纽代表产状355°∠60°,反映的运动学方向为左行走滑剪切,代表早期俯冲作用的强烈挤压;(2)俯冲期的中-深层次脆韧性变形期:构造以基质砂岩、粉砂岩、片岩等强片理化为特征,与大量岩块开始混杂,发育褶皱、断层,反映剪切方向为左行走滑,方向为152°左右;(3)碰撞期构中-深层次脆韧性变形期:发育向南西方向逆冲为主的断层为特征的构造,多见韧性剪切带,反映出左行韧性剪切的运动方向;(4)后期造山隆起阶段中-浅层次脆性变形期:发育大规模且较为连续的类型丰富的褶皱,尤以倾竖褶皱、斜歪褶皱为典型特征,运动学方向仍为左行走滑剪切(剪切方向为275°-300°)。宗可曲混杂岩带内中酸性火山岩的稀土元素总量(∑REE)介于63.39-244.01%之间,轻稀土元素总量(∑LREE)高于重稀土元素总量(∑HREE),(La/Yb)N介于3.05-7.67之间,(La/Sm)N介于2.29-5.01之间,(Gd/Yb)N介于1.06-1.41之间,属于富轻土型,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图中曲线呈现右侧陡倾,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曲线平坦,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曲线上Eu出现负异常,从中性至酸性,Eu亏损逐渐增强,表明岩浆从中性至酸性斜长石分离结晶逐渐增强,总体与造山带火山岩类似。取得安山岩锆石U-Pb年龄为226.6±4.9Ma,时代为三叠世晚期。研究区火山岩形成于晚三叠世的岛弧构造环境,说明金沙江-可可西里洋在治多县一带于二叠纪或之前开始向南俯冲于北羌塘-昌都地块之下,俯冲作用在晚三叠世应仍在继续。综合宗可曲混杂岩带变质变形、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简单概括宗可曲混杂岩带的构造演化历史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1)古-中元古代结晶基底形成阶段,(2)石炭-二叠纪金沙江洋盆形成、扩张和闭合阶段,(3)三叠纪洋-陆转换,混杂岩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