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本课程开发”(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是近年来我国课程学者从西文教育文献中引进的术语,它是顺应国际课程管理体制变革的趋势,作为课程管理制度引入我国的。制度必然有支撑它生长的文化土壤,因而我国的校本课程开发,只有营造与之相适应的观念文化,建立与之相配套的制度文化才会真正促进其课程改革的进展。然而,在当前我国轰轰烈烈的以校本课程开发为主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广大学者对其研究多数只停留在理论的表层探讨和实践的技术操作层面,校本课程开发在实践中难以推行,改革的效果不尽人意。这就需要我们从校本课程产生发展的制度文化土壤中去寻求它的真正内涵。校本课程开发是西方文化的产物,我们姑且先不论校本课程开发在西方教育实践中的悠久历史,仅以校本课程开发在西方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再兴为历史起点,以英美两国为例,用文化哲学的方法分析校本课程开发兴起的历史文化背景、发展的规律以及存在的问题,从哲学、社会学、文化学的视角揭示校本课程开发的文化内涵,以期为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一点借鉴。文章分五部分加以阐述。第一部分为引言,概括阐述选题的缘由和意义,研究的现状和方法以及相关概念解析。第二部分分析了西方校本课程开发的历史文化背景。校本课程开发发轫于对唯科学文化下课程科学化运动的反思,发展于科学文化下学校重建课程改革的探索实践中。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世界在教育的追逐中把科技理性推到极致,学校课程开发采用“工艺学”模式,完全由国家开发并自上而下进行推广,声势浩大的新课程运动以失败而告终引起了人们的反思,这是校本课程开发兴起的直接动因;随着人本主义思潮的兴起,教育民主化浪潮的推进,人本主义课程观、实践课程论、批判课程理论的发展为这种“草根模式”的课程开发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八十年代以来伴随后现代思潮下教育重建运动的开展,放权给学校开发课程作为学校改进的一种战略,校本课程开发在世界各国学校课程改革的探索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