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史良,原名金时昌,在短暂的人生生涯中,他留下了诗歌、小说、报告文学、戏剧、评论、随笔等各种形式的许多优秀作品,是朝鲜-韩国文坛黑暗时期作品较多的作家。但是,由于其大多数作品都用日语写成,且作为“在北文人”,搜集金史良文学作品和资料都具有很大难度,所以,对于金史良的研究大多是对其解放前作品(特别是日语作品)的研究。而实际上,在解放后的朝鲜文坛上,金史良一直非常活跃,该时期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研究意义。本文以解放后金史良的文学为研究对象,旨在研究鲜为人知的金史良后半生及其解放后在朝鲜的文学活动、创作意识、创作手法和作品世界,以期复原其在朝鲜-韩国文坛上的地位并借以窥探解放初期朝鲜文坛的情况。1945年,朝鲜半岛在获得解放的同时遭遇了南北分裂,南北双方分别构筑各自独立的体系,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形成了二元化局面。1950年6月25日,南北间的矛盾与对立最终导致了朝鲜战争的爆发。在这样的背景下,金史良也经历了国家解放和得到自由的喜悦以及民族分裂进而同族相残的苦难,走完了其短暂生命中希望与苦闷相互交织的最后一程。解放后重获文字自由的金史良,首先对自己过去用日语写作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自我批判。而且,由于他的“越北”并非源自政治原因,而是一种归乡行为,所以作为“延安派”、资产阶级出身的他并非彻底的社会主义者。但是,在朝鲜的社会主义体制下,金史良为了实现意识形态上向社会主义的转换,不断进行努力。这些努力包括与延安派的诀别、向金日成路线的靠拢、对自身资本主义阶级性和小市民倾向的自我批评以及对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观的学习等。但他的这些努力在当时并没有得到认可,从根本上讲,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还是与其资产阶级出身和作为延安派而非金日成系作家的根本性质相关。在朝鲜建国初级,也即所谓“和平民主建设时期”,朝鲜政府为了建设全新的国家先后实行了土地改革、颁布劳动法令、男女平等法令、产业国有化及思想改革运动等一系列措施。在国家政策频繁出台的该时期,金史良的文学活动也十分活跃,且这些活动都直接与新国家的建设政策相关联。他宣传自己在中国太行山根据地时期通过整风学习到的毛主席“人民文学论”,将自己在农村建设和工业生产现场的经历作品化,全方位描写了在新国家建设事业中的农民、工人,并言及南部斗争和革命的情况。朝鲜战争爆发之后,金史良作为第一批从军作家奔赴战场,在战争最前线时时刻刻进行创作,写成了一系列兼具艺术性与政治性的从军日记和报告文学。从艺术性上来讲,这些战争文学作品使用金史良所善长的写实主义手法,是朝鲜人民军队进军路线及作战情况的真实记录,同时也是对朝鲜人民军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英雄主义精神的讴歌。从政治性上来讲,作为战场最前线的记录,它本身就具有极高的宣传性。此外,作品字里行间都表现出将朝鲜的国家社会主义体系扩张到南部空间,即“社会主义的统一”这一强烈的政治理念。对解放后金史良文学的探究有利于金史良文学的全面复原,对于研究朝鲜解放初期的文学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但是,由于作者水平有限,未能将本研究做得更加深入。对于金史良文学更加全面、深入的考察以及对越北文人、在北文人文学世界的探究将是笔者今后的研究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