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喻的研究历史悠久。在西方,隐喻研究始于古希腊时代。传统上,隐喻被看作是比喻性语言,是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段。1980年,莱考夫和约翰逊合著出版《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提出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普通语言。隐喻是从一个概念域到另一个概念域的映射。概念隐喻被分为三种类型:本体隐喻,方位隐喻和结构隐喻。本体隐喻分为实体或物质隐喻、容器隐喻和拟人。实体或物质隐喻是借助对于实体或物质的经验去理解抽象的感觉、观念和事件,以便对这些概念进行指称、分类、量化和讨论。容器隐喻是指人们将身体的体内和体外之分这个概念映射到房子、丛林和地区的理解上,并把一些无形的、抽象的事件、活动、状态等看作是一个容器。拟人是最明显的本体隐喻,是将人类的特征和行为方式映射到非人类的事物的理解。方位隐喻是将具体的方位概念投射到情绪、数量、身体状况、社会地位等抽象概念的理解,是建立在人类身体方位和文化经验的基础上的投射。结构隐喻是指以一种概念的结构去理解另一种概念。概念隐喻理论被认为是隐喻研究史上的认知转向。隐喻被看作是人们思维的方式,它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语言和思维中,并且能够组织我们的语言、思维和行为。作为认知手段,隐喻反映特定的文化和价值体系,表现出隐喻和文化一致性。李白是中国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流传至今的作品有900多首,包括山水诗、送别诗和边塞诗等各种题材的诗歌。中国的送别诗能够反映中国古代的文化传承、地理条件和政治经济生活状况,成为人们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的重要语料资源。李白的送别诗不仅数量庞大,而且内容丰富,能够较为全面的反映唐朝的人文、自然和社会现状。本文以李白的送别诗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隐喻现象从概念隐喻理论的视角下进行归类和分析。按照概念隐喻的三大分类标准,笔者发现李白送别诗中含有17个概念隐喻。其中包括“情感是实物”、“月亮是人”以及“政治事业是个容器”在内的12个本体隐喻,“人是植物”、“政治抱负是鸟”、“归隐是云”以及“恶意是云”这4个结构隐喻,还有“归隐是向上”这个方位隐喻。这些隐喻都来源于人类的生活体验,反映了中国唐朝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生活状态。李白的送别诗用词优美,构景奇特,是外国人学习中国语言的重要语料来源。通过研究,本文在文后自制了一个关于李白送别诗的隐喻研究的清单,希望能够有助于外国人学习中国语言,了解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