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人类学的田野工作和社会学统计方法,以北京798艺术区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对798艺术区这一典型个案的剖析,深刻理解和认识全球背景和市场语境下艺术群落内部及其与社会的多元互动关系。艺术区和画家村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大陆出现的一种特有的文化艺术现象。北京798艺术区是继大陆最早的画家村(圆明园画家村)之后的一个典型代表,最初是因为一群职业化自由艺术家聚集而形成,随后由于大量画廊入驻和商业化转向而致艺术家开始逐渐撤离,798艺术区逐渐成为中国最大的当代艺术的画廊聚集区。798艺术区作为一个个案,一个“田野”,既有其自身的结构和特征,是一个自足的整体,同时也受到国内外政治、文化、艺术市场等因素的影响而不断改变自己的结构和功能。798艺术区不是一个单纯的区域概念,而是具备多重可能性的象征性符号。798艺术区的艺术生态呈现出多元共生的状态,在这个艺术群落中,各成分之间相互依存,互为前提。这些不同的成分之间通过市场连接到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生态系统,构成一个复杂的多元互动链条。798艺术区的发生和发展,是不同层次力量、不同利益方不断博弈的结果。同时798艺术区的变迁和所遇困境又集中体现了中国社会转型和文化转型时期当代艺术及艺术群落的整体面貌和艺术生态。中国的艺术群落,是伴随中国社会转型和文化转型而出现的独特文化、艺术现象。这一群体,与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相形相生,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艺术村落的变迁史和艺术家的“迁徙史”,实际上也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变迁史——从“地下”到“地上”、从“边缘”到“主流”。从艺术市场的角度看,798艺术区的变迁是在市场语境下的不断解构和建构过程;从全球化的背景来看,又是东西方文化艺术交流与融合的过程,或者说又是一场文化的角逐。798从废弃工厂到当代最大和最有影响力的当代艺术集散地的“再造”过程,集中凸显了在全球化背景和市场语境下,民间力量开始超越早期的理想主义阶段的“乌托邦”追求,并将艺术的追求和当下的社会及人的生活状态相结合,开始了对自身话语权的主动诉求。其“再造”的理念和行为以及将798艺术区以一种开放、公共性的姿态推向公众的方式,既有突出的前瞻性,也有积极的实践性;既克服了早期当代艺术始终处于“地下”和小圈子的状态,又为当代艺术的发展找到了切实可行的实践性道路。但是,798艺术区在发展的过程中,该群落受到了来自内外的双重压力,其困境正是中国艺术市场不成熟的鲜明反映。只有建立起健康成熟的艺术市场,中国的当代艺术才有健康发展的可能,中国的当代艺术也才能在竞争中不断确立自己的本土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