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易学和佛学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体系,有着不同的精神旨趣与理论形态,二者原无交涉。但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知识分子对佛学的理解日益深入,易学与佛学相互隔绝的局面逐渐被打破,二者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交互乃至会通。“易佛会通”是中国知识分子对易学与佛学进行双向考察的结果。历史上,知识分子从不同立场出发,对易学与佛学的相关概念、思想进行比较与融通,提出了许多“以易摄佛”或“以佛摄易”的理论,它们构成了“易佛会通”的主要内容。尤其是在近代“西学东渐”之风日盛的形势下,面对西方思想的冲击,易学与佛学以各自的特质受到部分学者的重视,章太炎、马一浮、熊十力、太虚等人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一些会通易学与佛学的理论,“易佛会通”思想无论在量上还是质上都比以往有了较大突破,值得深入研究。 “易佛会通”是中国思想史上的客观现象,是佛教融入中国文化的标志之一,也是异质思想融合的典范。“易佛会通”研究不仅有助于加深对易学与佛学以至中国文化的理解,更能对当今“西方中心主义”盛行的现状提供某种反思的参照。 然而,与“易佛会通”的重要意义相比,学界的研究尚显薄弱。已有的研究较多集中在历时性的梳理与个案分析上,缺乏对“易佛会通”的一般规律性的总结。 本文以熊十力和太虚的“易佛会通”思想为例,从他们所处的社会背景、学术环境及个人的思想进路入手,探寻他们会通易学与佛学的缘由与目的。同时,从熊十力和太虚的著作中挖掘其中对易学或佛学进行评判、融摄、会通的内容,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系统分析,梳理出其中的内在逻辑与一般方法。以此为依据,对“易佛会通”的几个核心问题——“易佛何以能会通”、“易佛如何会通”、“易佛会通的结果如何”等——提出自己的思考与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