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政府、学校和社会各界为解决贫困生的经济困难,建立起“奖、贷、助、勤、补、减(或免)”的救助体系,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国家对贫困生投资、施恩,作为受助学生理应知恩图报,努力学习,刻苦工作来报效祖国。当然,感恩不仅是物质回报,也包括情感上的回应。本研究并非讨论受助学生物质的、现实的回报,而是分析他们今日在现实生活中的感恩意识、情感及其可观察的表现。教育理论认为,这种感恩的意识、认识、态度是要通过学校教育培养起来的,恰恰高校这方面的教育与管理问题相当严重,出现了受助学生感恩意识扭曲、感恩情感缺失等倾向。因此,本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笔者作为NT大学的一名教师与学生工作者,既是感恩教育及管理的执行者又是思考者、研究者,故在本研究中采用了行动研究的方法,通过日常的参与性观察和体验,拥有众多事件、案例、档案等材料。为了避免个人观点的局限性,使研究更具客观和普遍的意义,笔者还采取了问卷、访谈、咨询等再次调查的方法。调查以NT大学为个案,选取了新校区共11个学院,采用分类分层抽样的方法,编制了贫困生卷、非贫困生卷和教师卷三份问卷,对学生不同生源地(城/乡)、家庭、性别、年级等进行了大样本调查,有效问卷858份;对教师不同职称、专业、年龄等进行了抽样调查,有效问卷46份。就一些深入的问题笔者还对学校分管领导、学工部教师、辅导员、任课教师、学生进行了咨询或访谈,作了30则记录。以期材料来源、方法能够相互验证,提高研究的信度与效度。此外,笔者还采取了政策与文献研究法,力求得到理论上的支持。本文建立在高校贫困生受助后出现感恩意识严重缺乏的现实基础下,集调研、论述、资料为一体,从学生感恩心理及其“当前表现”衡量标准的确立、受助学生“感恩”缺失及各子样本差异分析、学校救助政策执行程序的评估、学校“感恩教育”对受助贫困生的影响、救助管理人员素质对感恩教育的影响等多方面分析了贫困生救助工作中感恩教育的现状和困境。对此,研究从学校教育和管理的角度分析了受助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并结合现实工作,确立切实可行的救助政策目标和感恩教育目标,建立明确有效的感恩评价体系,构建新时代校园感恩文化,重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感恩教育网络,以促进受助学生对学校的感恩教育进行理性的认识和实践,真正唤起他们知恩、感恩、报恩的美好人性,激励他们奋发向上,立志成才,回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