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长方形复合孔件机器人装配技术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skyx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产品生产过程中,装配作业占据重要地位,直接决定产品生产周期和生产效率。装配工艺作业劳动量大、任务重,如何高效开展装配作业是生产管理、设备技术等领域研究的重点。随着工业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一系列搬运、焊接、喷涂、装配等机器人出现在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中。装配的特殊之处在于工件形状各异并且需要接触环境,孔件配合间隙小,这对机器人力位控制技术和检测技术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目前机器人装配生产线上的零件多是形状规则、完全对称,对复杂形状的装配对象研究较少,因此机器人装配仍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领域。本文利用模块化组合式机械臂,引入力位控制策略,对圆—长方形复合孔件进行装配技术的研究。为实现圆—长方形复合孔件的自动装配,首先对零件进行了几何形状分析,拟定装配策略,得出复合件需要沿三轴进行位姿调整来控制工件与孔的相对位置角度偏差。采用设计的三种系列关节模块根据装配需要组合成六自由度机械臂,并得出正逆运动学关系;其次对装配过程进行接触静力学分析,对孔件沿各平面的接触分布进行了归类。复合件装配接触状态复杂,尤其是孔内位姿调整阶段,采用空间的柔顺装配模型来推导装配力与装配深度的数学模型,得出一点、两点、三点等接触状态的受力特征。通过对阻碍装配的“卡阻”和“楔紧”现象进行了探究,分析了入孔深度和表面质量对装配的影响,得到成功装配的满足条件。提出了圆—长方形复合孔件的装配策略,分为接近孔、接触、孔内位姿调整三个阶段。接近孔属于非接触状态,为特定轨迹规划粗定位孔,由最底层关节位置控制实现;接触后先搜长方孔、再搜圆孔使工件入孔;孔内根据运动是否受阻,建立复合件位置姿态与接触力的对应关系,实现主动接触力控制。装配过程中的接触力过大会阻碍装配进行,严重还会损坏工件和机器人,采用调整侧向位姿减少侧向力和力矩的方式来保证装配顺利进行,即阻抗控制。建立与环境接触的弹簧模型,结合阻抗模型分析了阻抗参数对力控制偏差的影响。对装配过程的各个阶段进行控制器设计并在Matlab/Simulink进行了搭建。以圆—长方形复合孔件作为装配对象,在Adams建立机械臂模型,进行了联合仿真来验证装配策略;仿真结果表明,在保证装配成功的同时,能够将接触力控制一定范围内,验证了装配策略的可行性。
其他文献
编码器作为一种精密位置传感器在军事及民用等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随着对编码器精度、生产效率等要求的不断提高,提高编码器的精度成为各个厂家日益关注的问题。传统编码
目前,随着医药学以及营养学的发展,灵芝孢子粉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从而越来越多研究者和企业开始研究将灵芝孢子粉用于食品工业和医药工业。但是灵芝孢子只有经过破壁其中的有
在狭小空间内的行走控制是设施园艺智能移动机器人研究的关键技术。基于温室垄间结构特征,本文设计了一种电磁诱导式移动平台,构建一种自适应模糊神经网络PID行走控制算法,实现
严酷的极地环境造就了生活在南极海冰中的绿色浮游植物南极冰藻Chlamydomonas sp.ICE-L独特的抗低温生物学特性,该藻是研究绿色光合生物低温适应机制,筛选抗寒相关基因的理想
太阳能因其可再生、无污染而被公认为未来理想的替代能源之一。近年来,光伏并网发电作为太阳能的一种直接利用方式而备受关注,其中,光伏并网逆变器的相关技术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以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为研究对象,在对其拓扑结构、调制方法以及并网控制策略等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对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孤岛检测技术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和研究,主要的工作如下:1,对不同结构光伏并网逆变器的特性和工作原理进行了分析,确立了本文逆
建筑壁面作业通常由人工搭乘吊篮完成,工作环境恶劣,安全性差,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先进的机器人能够代替工人完成高危作业,提高效率,降低危险性。目前研究的建筑壁面爬行机器人主要
目的:通过调查分析COVID-19疫情下订单定向全科医学生参与抗疫情况及疫情对其职业认同感的影响,为针对性开展提升订单定向全科医学生职业认同感的教育提供支持依据.方法: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