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制造业曾一度被称为“世界加工厂”,而如今中国利用人口红利,依赖低成本发展的优势正在慢慢减弱。中国制造业现在面临着劳动力价格上升,环境资源管制愈加严格的局面;美国等发达国家为应对制造业“空心化”危机,相继出台政策引导制造业回流;更多发展中国家开始模仿曾经中国的发展路径,依靠低廉的劳动力和资源占领低端产品市场。归结于以上种种原因,我国制造业面临着发展的困境和瓶颈,为此,国家提出“互联网+”发展战略。国际经验也多次表明,互联网能够促进制造业升级。中国立足于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情况,如何借力“互联网+”这个机会推进我国制造业升级,成为现阶段亟需探讨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在总结和梳理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基于供给侧、需求侧来分析研究“互联网+”对制造业升级影响的双向驱动作用。首先,文章先从供给侧、需求侧对“互联网+”影响制造业升级的模型及效应进行初步的概括和分析;再具体从平台效应、聚集效应和柔性效应三个方面具体阐述供给侧、需求侧双向驱动下“互联网+”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机制;接下来,论文将制造业31个细分行业分别按照生产产品的最终用途加以分类,具体分为消费品制造业、中间品制造业以及资产性制造业,进一步探究“互联网+”对不同制造业升级的异质性影响,并且根据“互联网+”供给侧和需求侧对不同制造业类型影响程度的差异性,分别阐述供给侧和需求侧下“互联网+”对制造业升级的双向驱动作用。在实证方面,论文参考了不同学者及研究机构对相关指标体系的建立,构建了“互联网+”水平指标的指数,其中,为了保证计量结果满足本文从供给侧和需求侧研究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互联网+”的消费指数和产业投入采用指数权重赋值一致的方式。在数据选取上,本文选用了2006年至2016年的各省制造业和互联网发展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根据回归结果本文研究发现,从制造业全行业来看,“互联网+”对其升级影响呈现显著的正相关,这表明“互联网+”对制造业发展具有积极推动;从制造业细分行业的分类情况来看,“互联网+”对消费品制造业存在显著正相关影响,而中间品制造业和资产性制造业作用效果呈现一般显著,这说明“互联网+”对制造业发展具有比较强的行业异质性,再进一步探究不同分类制造业的影响与“互联网+”对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作用可能存在的联系,发现现阶段社会需求和产业供给对“互联网+”驱动的影响效果不对称的发展情况,并且提出“互联网+”对需求侧驱动效果大于供给侧的结论。在这些分析基础上,最后提出本文的研究结论及建议:基于供给侧、需求侧的双向驱动“互联网+”对制造业升级具有正向促进作用;根据不同分类的制造业来说,“互联网+”的双向驱动作用具有异质性;“互联网+”对受需求侧影响较大的消费品制造业升级的驱动作用比较大;相比消费品制造业,“互联网+”受供给侧影响较大的资产性制造业驱动作用偏小。因此得出,现阶段“互联网+”需求侧对制造业升级的驱动作用大于供给侧,即“互联网+”需求侧的驱动作用下,制造业主要依靠消费者需求逆向推动产业升级。针对以上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对政府来说,应积极落实“互联网+”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作用,推进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和管理水平升级的帮助,降低企业对新技术研发和使用的试错成本,从而促进产业和企业升级;对企业来说,应紧跟时代发展潮流,主动利用平台效应、柔性效应,加快与不同企业和产业之间的知识溢出,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推动企业和产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