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严重和终末阶段,心脏结构和(或)功能发生改变,伴心室复极异常,可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甚至猝死。心室复极异常的主要心电图表现为QT间期延长及T波形态改变。研究表明心电图T波形态学参数是预后不良的预测指标。方法:收集单中心资料,按一定的纳入及排除标准选定心衰组及非心衰组患者。收集临床资料,T波形态学参数由计算机软件自动计算,为12导联参数的平均值,包括QRS-T夹角、QT间期离散度和QTp间期离散度、T波峰末间期、T波主要成分比值、扁平性评分、不对称性评分、切迹性评分、形态综合评分。对心衰组采取电话随访,终点事件为死亡,其中心因死亡包括泵衰竭、急性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非心衰组未实行随访。先进行心衰组与非心衰组基线资料及T波形态学参数比较;后对心衰患者的心因死亡组与存活组基线资料、T波形态学参数进行比较;心因性死亡的生存时间分析及其影响因素COX回归分析;最后对独立危险因素作为判断标准的价值分析。结果:纳入心衰患者219人,对照组210人,两组年龄、性别无差异(P>0.05),除QTp间期离散度外,其他T波形态学参数均有差异;心衰组QRS-T夹角、T波峰末间期、QT间期离散度、T波主要成分比值、形态综合评分、扁平性评分高于对照组,心衰组T波不对称性评分低于对照组。心衰组患者平均随访17.50±7.40个月,全因死亡16人,其中心因性死亡11人,生存203人,心因死亡率5.02%。对比心因死亡及存活组的基线资料(除高血压外)均无差异(P>0.05),对比T波形态学参数,QRS-T夹角死亡组高于存活组(142(126-161)vs 87(47-120),P=0.002),T波形态综合评分死亡组低于存活组(76(71-88)vs 84(72-101),P=0.047),T波不对称性评分死亡组低于存活组(7(3-10)vs 8(4-16),P=0.048),其它无差异。随访期内平均生存时间为33.35个月,95%置信区间为(32.06-33.72)个月,累计生存率1年为99.5%,2年为97.7%,QRS-T夹角≥90°者1年后生存率较<90°者明显下降(P=0.002)。采用乘积极限法行COX回归分析,单因素分析提示合并房颤、房扑的患者平均生存时间短于不合并者(31.112±0.546 VS 33.937±0.370,P=0.039),QRS夹角≥90°者平均生存时间短于<90°者(33.18±0.14 VS 32.35±0.68,P=0.002),其它基线资料以及其它T波形态学参数无差异(P均>0.05),其中QTp间期离散度的P=0.083,为临界值。将P<0.05或为临界值的参数及性别、年龄、左室射血分数纳入多因素分析,提示QRS-T夹角仍是影响预后的因素,P=0.020,QRS夹角增大(≥90°)的相对危险度RR为12.113。若将QRS-T夹角作为判断心衰患者发生心因死亡的预测标准,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3(>0.50),P值为0.002(<0.05)、95%可信区间为0.619-0.926,说明QRS-T夹角作为判断心衰预后的指标是有意义的。结论:心衰患者T波形态学参数较非心衰者存在显著改变。QRS-T夹角是心衰患者发生心因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QRS-T夹角≥90°作为判断预后的标准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