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人际关系是揭示中国人社会心理与行为的关键所在,这是社会学研究中举足轻重的一个研究领域。但是以往的学者所作的相关研究更多的是抽象的概括性的定量研究,而本文希望能够从微观的视野下重新审视生动而具体的人际互动关系过程。
本文研究的起点是学者李继宏提出的支撑关系概念的多个属性即“主体间性”、“关系的不对称性”、“关系的历时性”以及“关系的强度”,而笔者试图在李继宏对关系进行“抽象概念”间分析的基础上,用个案来证明这些关系属性究竟是如何在一个具体的场境下体现出来的,并且这些属性在诠释某个互动关系的过程中存在怎样的内在关联,是从多个不同的侧面还是相互交叉有机结合来对关系加以共同烘托,这是文章关注的重点。论文将通过江西省九江市某石化厂的人际关系的个案,试图对上面提出的问题加以解答。
本文将对于以往关于“关系强度”的研究过程中存在的普遍的“在研究互动之前先预设互动者之间的关系强度”即“先有关系、后有互动”的做法提出质疑,并试图通过论文的分析展现另一种对于“关系强度”的研究顺序,即“先有互动”,再在动态的事件中审视“关系强度”的变化,将关系强弱作为互动关系的结果而非在互动前通过几个硬性指标预设出来的,并且这种关系强弱的建构是不断进行的,已经被建构出来的强弱关系会因为新的事件(具体场境)的引入而重新被建构,如果脱离具体场境下的互动,我们就看不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弱的真实意义何在。同时,被建构着的关系并不全是可以按照格兰诺维特提出的四个硬性指标确定下的“强关系”或“弱关系”,而是呈现出“多重”的关系形态,在原先通用的“强关系”和“弱关系”的基础上,试图提出另外几种可能的关系形态,如“强化的弱关系”、“弱化的强关系”、“强势的弱关系”、“弱势的强关系”等等。
在文中还要关注在互动过程中互动主体可能采取怎样的行动策略?他们积极遵循的行动逻辑和内在规律及原则何在?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关系向度层面之一的“主动关系主体”和“被动关系主体”。除了李继宏提出的根据“由哪位互动主体主动发起互动行为”这一标准进行界定外,还存在着另外一个衡量指标就是“究竟哪位互动主体能够决定事态的发展”,这一指标的提出能够帮助理解互动主体角色转换进而造成的关系变化问题。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应,希望能够展现一种丰满的、生动的、具体的、真实的而非简单的、静止的、机械的利结构的关系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