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拓扑学中,几何图形和多维空间在连续变形后仍然保持其基本特征的性质叫拓扑性质。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认为文化也具有拓扑结构,因为在文化的多重表达形式下,始终存在维持其基本特征的“恒量”。翻译作为文化传承的一种重要手段,从其特性来看,就是从源语到译语的拓扑变换过程。这一过程中的“恒量”和局部“变量”反映了翻译的“变化中的不变性质”,即翻译的拓扑性质。本文从斯坦纳对文化拓扑结构和翻译关系的宏观研究入手,进一步从多个角度阐述翻译的拓扑性质,利用拓扑学原理将翻译研究逐步纳入翻译的微观研究视野,最终确立了更符合翻译特点的拓扑变换模式、原则、评价标准及代表性策略,完成了翻译拓扑变换理论体系的构建。这一方法体系结合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对翻译的特性及实际问题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本文共由六章组成: 第一章介绍研究背景、目标、意义及研究方法。本文旨在通过把翻译研究和拓扑学观念相结合,建立完整的翻译拓扑变换理论体系,来描述翻译的本质和有效控制翻译过程和结果。本章还对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逻辑推演和例证分析法作了说明。 第二章是文献回顾。本章解释了主要的拓扑学概念及其在学术研究中的应用,并且阐述了斯坦纳的文化拓扑结构论,即文化就是“恒量”翻译和变形的结果;文化形式之所以具有连贯性,是因为它们都是在前人成就基础上根据局部环境所作的调适与批判;文化“变形中的恒量状态”表现出的种种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翻译之中的种种关系。 第三章论述翻译的拓扑性质。本章援引诸多著名翻译研究学者的观点,如三类符号学意义、“同构”原理、“纯语言”理论、“共核”论、意义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理论及“游戏”论等来从语言的性质、特点及认知规律等方面来论述翻译的拓扑性质,可变性和不变性、恒量和变量及其存在的理据。通过研究表明:翻译完全可以被视为拓扑变换过程来研究。 第四章论述翻译的拓扑结构。论述的重点和视角从宏观逐步转换到了微观方面。翻译就是两种文本意义的转换,意义具有自己的拓扑结构,源语和译语文本都具有各自的拓扑结构。一个文本完整的意义,应该由该文本的拓扑结构来表现。其中抽象的文本整体意义为第一个层次的集合,三类符号学意义为第二个层次的集合,构成三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