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转型时期,各个领域的发展逐渐趋于平缓,城市的建设逐渐由增量扩张转向存量盘活。旧城的更新成了城市经济的新增长点。在旧城社区更新的同时,也伴随着社区公共空间的更新。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政府和资本组成了“城市增长联盟”,过度的追求经济利益和政绩,而忽略旧城居民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忽略居民的真实生活诉求,导致社区公共空间走向商业化,产生社会隔离,失去其内在的价值本源。社区公共空间是居民日常生活、交往的重要场所,也是社区文化的重要载体。本文回归市民的角度,以日常生活的视角审视城市社区的更新。日常生活理论有两个研究视角:宏观视角注重资源关系的配置和社会过程的研究,而微观视角注重主体、活动和空间的建构。本文利用其宏观视角,引入空间生产的概念,研究社区公共空间更新的生产过程及其背后的更新机制,调查研究各个生产主体的生产动机和生产策略,找出在空间更新中产生的问题;同时利用其微观视角对空间生产结果进行分析,主要针对物质层面的研究。通过日常生活的宏观和微观视角对社区公共空间更新过程和结果的解读,探究其更新制度方面和物质空间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引入借鉴从国内相关成功的案例研究,总结归纳其更新模式和空间设计策略。最后从日常生活的角度重构公共空间的内涵——回归市民、多样性、平等开放、传承文化等,并从更新机制上和物质空间的层面对社区公共空间的更新提供策略。在更新制度上需要平衡政府力、资本力和社会力的关系,同时要完善公众参与制度的设计和社会NGO组织的培育;在空间设计方面,需要注意整体节点的安排、业态和功能的混合性、空间尺度的设计、场景的再现、设施的提供等等。社区公共空间的更新问题,不能单纯的从物质角度去解决,需要我们去挖掘其背后的推动机制,从根本上去移除病根,公共空间的更新才能真正的回归其本源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