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血管内超声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中的应用研究传统冠状动脉定量分析方法(QCA)与血管内超声(IVUS)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中的应用。2008年1月~2009年5月期间住院的患者,经过冠状动脉造影(至少4体位造影)证实病变狭窄处于临界病变的患者172名。因拒绝进入研究或拒绝有创血管检查的患者22名,共计150名患者入选。通过两组方法分析相关最小管腔直径、参考血管直径、直径狭窄率、最小管腔面积等参数指标。观察两组术后住院期间、30天、3个月、6个月、9个月和12个月心血管事件。对相关数据建立直线回归分析方程,分析二者之间是否具有线性关系;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两组无心血管事件方面差异,采用Logistic进行回归分析,分析相应的风险比。血管内超声组分别采用QCA和IVUS分析,测得参考血管直径、最小管腔直径以及直径狭窄率,测得参考血管直径两者具有正相关,相关系数为R=0.627。另外,测得最小管腔直径也具有正相关,相关系数为R=0.782。但是比较两组患者之间的参数时:QCA组通过计算得出直径狭窄率,与IVUS通过测量得出最小管腔面积狭窄百分比两组之间无相关性(R2<0.05,P=0.222)。通过COX回归模型比较两组无心血管事件方面,可见通过IVUS进行分析,具有减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的趋势。对于临界病变的患者,采用IVUS的方法能够检测出更严重狭窄的发生率,传统冠状动脉造影判定结果往往低估于真正的病变情况。对于临界病变的患者,采用IVUS进行分析测量,与传统QCA分析,具有减低心血管事件风险的趋势。第二部分光学干断层扫描在临界病变中的应用目的:探讨光学干断层扫描在冠脉临界病变中的应用。对于高危、易损人群早期识别的判定。方法:经过冠状动脉造影(至少4体位造影)证实病变狭窄处于临界病变的患者142名,排除拒绝进入研究患者22名,共计120名患者入选。其中单纯冠状动脉定量分析方法(quantitative coronary angiography,QCA) 90例,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组30例。进行定量分析:分析观察最小管腔直径、最小管腔面积、管腔面积狭窄率。根据超声的光波反射指数不同特征确定斑块的性质进行定性分析:纤维性斑块、钙化斑块、脂质斑块等,对于高危易损斑块进行冠脉介入治疗,术后规律服用药物,观察两组术后住院期间、30天、3个月、6个月、9个月和12个月心血管事件。结果:OCT分析67处病变中,纤维斑块54处,钙化斑块5处,脂质斑块8处,对8处脂质斑块进行亚组分析,纤维帽厚度为94±24.7(μm),参考血管直径3.06±0.12(mm),最小管腔直径1.84±0.13(mm),总的心血管事件发生4次。包括1例发生少量上消化道出血、无死亡、发生心肌梗死的病例。QCA组整体发生心血管事件较多,总的心血管事件共计发生24次。其中2例发生心肌梗死,1例死亡,1例进行再次血运重建,1例发生脑出血。结论:OCT成像系统能够更好的分辨血管内成分,如纤维斑块、钙化斑块、易损斑块等。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通过COX回归分析显示,采用OCT成像系统进行分析测量,与传统QCA分析,具有减低心血管事件风险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