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以来,马克思与黑格尔哲学的关系就一直是理论研究无法回避的话题。本文选取两位哲学家在历史哲学研究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两本著作——《法哲学原理》与《德意志意识形态》,从整体和重点两个方面对其历史观进行比较,力求发见马克思历史观对黑格尔历史观的继承和超越。 黑格尔和马克思的历史观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尽管两位哲学家都把人类社会历史看作不断变化发展、前进上升的过程,并重视对社会经济生活的研究,期望揭示隐藏在社会现象背后指引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但是由于出发点完全相异,从而导致他们对社会历史作出了不同的解读。 黑格尔始终从理念出发来说明历史,把理念当作历史发展的根源和依据。在黑格尔看来理性是整个世界的主宰,人类历史实际上就是在理念自我运动支配下的社会演进过程,就是精神、理性的自我展开。历史的每一个阶段都是精神、理性发展的一个必然环节,是绝对精神为了实现自己,达到自己本身的手段和途径。这就使得黑格尔的历史观仅仅立足于解释世界,满足于将现实问题变成观念问题,而把变革现实排除于视野之外。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彻底地批判了这种历史观,宣布真正的历史开端于思辨中止的地方,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从现实的社会存在来考察历史的唯物史观立场。马克思从现实的个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出发说明历史,分析了观念意识的生产,人们的劳动实践,以及交往活动的现实状况,揭示了实践与社会关系、社会意识之间的互动联系,找到了人类客观历史的本质和现实基础。其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交往关系与国家的深入剖析,初步阐明了社会生活各个主要方面的联系,证明人类社会是一个活的有机体,社会历史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从而彻底超越了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创立起唯物史观。 两种历史观的根本对立贯穿于两位哲学家历史研究的各个方面,劳动理论、市民社会理论和世界历史理论是其有代表性的三个方面。 黑格尔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对现代社会中的劳动进行的解读,尽管反映了现实劳动的现状,对马克思劳动实践思想的形成有启发作用,但由于其政治经济学始终处在其思辨哲学的统摄和支配下,是其整个思辨理论体系的一个环节,所以不可避免地忽视了劳动的客观性。他仅仅将劳动看作人的精神本质的外在表现,认为劳动在观念的对象化过程中,应该被看作是人的精神本质实现出来的证据,劳动就是主体类意识的外化和异化。实际上,黑格尔对劳动进行考察的目的,也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