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翻译需要调动如文化、宗教、历史、政治、心理学等个方面因素。与此同时文学翻译活动是两种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对抗、对话和融合,应该努力追求译作的整体审美效果。文学翻译首先是一种审美过程,其功能就是它所展示给人的美感和美学效果,其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文学作品的审美再现。《围城》是一部蕴含丰富文化内涵的小说,也是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语言魅力令人叹为观止,其中的比喻可谓琳琅满目,俯拾皆是。这些比喻不但蕴含了丰富的信息量,而且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因此隐喻翻译对有效传达小说美学效果和整个《围城》的翻译非常重要。同时隐喻在整个小说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隐喻的合理、充分翻译有助于对人物性格和命运的传达以及对情节的深化,然而隐喻翻译受到中西社会、文化差异的制约成为了长期的难题。很多学者对该问题进行过一定的探讨并提出了他们的见解和建议,但是从翻译美学角度出发,侧重隐喻的审美再现的研究却很少,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围城》的比喻翻译进行一个全面的研究与梳理。刘宓庆教授将传统的美学思想运用到翻译实践当中,促使中国现代翻译美学发展。本人主要依据刘宓庆的翻译美学理论:文学翻译是语言再现的艺术,是审美的翻译,也具有审美体验和审美再现的过程。审美再现是使审美活动实现的必要步骤,这个过程主要遵循了理解-转化-加工-再现的规律。文学翻译中的审美再现建立在对审美客体(原文)的理解之上,是将原文转化为译文的过程,也是翻译审美体验的最后一个环节,最能体现译者的水平与功力。本文主要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并结合翻译美学的相关理论对钱钟书《围城》比喻翻译的尝试性研究,详细阐述了翻译美学的发展历程及翻译审美再现的相关原则,且仔细挑选了相关隐喻范例来论证说明,并探讨了译本中隐喻翻译审美再现的问题,同时类比分析了译本的艺术效果,深度发掘语言深层的美感和意义,对其中的不足之处引起足够重视并加以改进、弥补;对于隐喻翻译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语言、修辞的层面而可以扩充至美学、心理学的层面,这样才能更为深入、全面。文章分析表明,翻译美学理论对文学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并深化人们对文学翻译中审美再现的认识,从而使读者在译本中获得浓厚的美感与愉悦,进而丰富对美学和辞格翻译的研究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