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20世纪80年代,对于中国当代文坛来说是一段成果丰硕的勃发时期,各路文学思潮如雨后春笋般相继显现,并以非凡的创作实绩彪炳史册,从诗歌到小说,从散文到戏剧,都获得了空前的创新与发展,文学创作在此时迎来了新的春天。在繁星璀璨的80年代文学星河中,有一群作家因为各种机缘得以出国交流、访问,他们在旅途中或归国后写下了大量的记述自己域外经历的文字,这些作品被称作80年代的“域外游记”或“旅外游记”。这些域外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对于中国当代文坛来说是一段成果丰硕的勃发时期,各路文学思潮如雨后春笋般相继显现,并以非凡的创作实绩彪炳史册,从诗歌到小说,从散文到戏剧,都获得了空前的创新与发展,文学创作在此时迎来了新的春天。在繁星璀璨的80年代文学星河中,有一群作家因为各种机缘得以出国交流、访问,他们在旅途中或归国后写下了大量的记述自己域外经历的文字,这些作品被称作80年代的“域外游记”或“旅外游记”。这些域外游记详赡地记载了作家们的行旅体验,包蕴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文化意旨,是近代以来中国域外游记发展的又一重要成果,也是透视80年代作家乃至知识分子文化心态的重要窗口。本文将以作家们的行旅书写为切入点,对80年代域外游记的书写内容、思想内涵、艺术特质等进行研究,除绪论外,共分为五部分。第一章是对80年代域外游记的行旅体验书写的生成语境进行缕析。首先,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与西方的交流之路一度中断,使得国人对西方产生了域外文化想象,改革开放后,大开的国门使得各种域外文化涌入,更激发了国人对域外的强烈兴趣。其次,邓小平提出了“放眼世界”的号召,“看世界”成为新的时代潮流。一些因各种机缘出访异域的作家成为这一号召的先行者,他们有感于中外文明的差异或差距,并将种种思虑凝结成文字以启迪国人。最后,中国近代以来便有域外游记的创作,百年来的域外游记创作传统不仅为80年代域外游记提供了书写方式的范例和借鉴,其感时忧国的精神更是深深地影响着80年代出访的作家。第二章着重分析80年代域外游记中呈示出的文化观念和行旅书写的主题内容。目迷五彩、光怪陆离的域外行旅体验让80年代出访的作家们感慨颇多,这集中体现在游记的都市文化书写、乡土文化书写、移民文化书写上,深刻地反映了作家们对于中外文化、现代与传统的复杂心态。出访作家们对于现代都市表现出了复杂矛盾的情感,一方面对都市空间内各种社会问题和现象表达出强烈的排拒情绪,另一方面对其种种便民利民之处大加赞赏。乡村社会的体验使作家们感受到了现代工业社会中的“精神绿洲”,乡村体验书写体现出了中国作家对于安稳的传统文明的认同和对动荡的现代文明的反思。基于人物形象塑造而体现的移民文化书写中,显出了作家们对于中华文化向心力的确认和对西方文化的反思。第三章对80年代域外游记所勾勒的异质文化空间进行重点研究。出访作家们对西方各种文化空间的体验尤为深刻,主要体现在娱乐空间、日常生活空间、消费空间等的形塑中。对于特异空间中的文化,他们显出了截然相反的两种态度。他们对像红灯区、赌场等有悖于中华文化传统的空间表示出了不解与凝视,而对于超级市场、城市绿地等空间则表现出了由衷的赞赏。异域空间的体验更给了作家们一个反观中国的契机。第四章对80年代域外游记行旅书写的艺术特质进行挖掘与呈示。80年代域外游记丰富了近代以来域外游记的审美内涵,提高了游记文学的审美高度。首先,熔诗于文,诗文交融的创作方式使游记具有高度的画面感和意趣,诗化语言的运用更是增强了游记的韵味。其次,一些作家在对于域外景物的描写中融入自己的主观感受,不在像前人只做旁观者,而是物我浑融,自我主观性得以凸显,一定程度上更是做到了中国古代游记“情景事理,融为一体”的审美境界。最后,作家们有意的旁征博引历史典故,拓宽了游记的表现空间的同时也增强了游记的文化感和趣味性。第五章对80年代域外游记行旅书写中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取向进行观照。物理空间的位移往往能使行旅者的心理空间产生种种共振,引领他们艰辛求索,其中不乏一些意义鲜明的思考。80年代出访的作家们行旅途中总能看到别国人民的精神特质,并以一种比较的视角反观中国,由此引发出了对于中国人国民性格的再次发现和讨论。对于远逝已久的战争的追忆同样是作家们在行旅体验书写中一个反复出现的主题,他们希望藉此来引起人们的反思,从而遵循理性精神、珍惜当下和平。此外,作家远渡重洋但时时牵挂祖国,国外的见闻使他们更清晰地认识到了“世界之中国”,基于此种认识生发了诸多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新思考,并与改革开放和祖国现代建设相勾连,表现出作家们的宏阔视野和拳拳之心。
其他文献
北宋继承了唐末五代的各项基本政治制度,官制及其附带的司法制度亦是如此。宋朝的建立,结束了唐末五代藩镇林立的混乱局面。在此基础上,宋朝统治者致力于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对于司法权的掌控无疑也是强化中央集权的重要层面。经历了唐末五代的社会动荡,作为尚书省所统辖的六部之一的刑部,其机构建制、职能职守都经历了不断的蜕变。宋初,隶属于刑部之下的刑部司、都官司、比部司、司门司都虚而不备,其各项职能由审刑院或其他
时至今日,我国企业破产制度实践已走过30余春秋,《企业破产法》及其司法解释构成了较为完善的破产法制度体系,在建设破产审判的市场化、法治化、专业化道路上有着显著的成绩。破产法的理念、文化与制度规则也得到了更广泛地传播和认可。破产重整制度是我国《企业破产法》所确立的重要破产程序,其已经成为公认的清理债务、复兴企业最有力的法律制度之一。然而在实践过程中,我国破产重整制度中存在的问题逐渐暴露,其中关于重整
清军入关后,东北作为“龙兴之地”,同时也是为了维护清朝贵族的特权,保护满洲的风俗,清廷在东北地区实行封禁政策。但是,禁关令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时紧时弛,仍有大量关外流民进入东北地区。吉林长白山地区自康熙年间开始就被视为祖宗发祥之地而厉行封禁,但是随着这里的金矿资源陆续被发现,一大批流民冒险犯禁私采黄金。流民韩宪宗最终完成了对该地各金工组织的统一,建立起了以夹皮沟金矿为中心的“韩边外”地区。“韩边外”
本文是以萨拉·斯莱格所著《击溃》一书的第7、8、9章为文本主要分析对象写成的翻译实践报告。这部作品是一本悬疑小说,讲述的是著名摄影师米兰达·布兰德在其职业生涯的巅峰离奇死亡后,引起轩然大波。几十年后他的儿子西奥雇佣女主人公凯特将他母亲生前的作品归档,凯特偶然看到米兰达的日记,发现整件事情疑云密布,一场有关艺术、权力和疾病的故事就此展开。作者匠心独运,在语言风格、人物塑造和心理描写等方面展现出精湛的
模糊限制语现象是语言学领域中广泛关注的研究对象,随着对语言本质的研究不断增加和深入,法律语言学也在不断的发展。法律语言模糊性也一直是法学和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法律以语言为依托,语言为法律的载体。本文通过研究法律语言中的模糊限制语,旨在发现模糊限制语在法律语言中整体的分布特点和差异,以及通过和通用语的对比发现其存在的原因与功能。本文选用了可以代表通用语言的语料库BROWN和代表法律语言的语料库CUS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不断腾飞,各大公司在享受改革开放的红利同时,首先需要解决自身内部的问题。为缓和公司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实现两者利益平衡。各大公司引进了股票期权这一新的薪资制度。现阶段股票期权制度的发展面临着瓶颈期,主要原因在于法律法规对其发展产生了限制。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关于上市公司股票期权所得课税的法律问题,法律上存在很多不恰当、模糊和空白的规定,使得这一制度的问题尤为明显。本文正文分为四部分
田赋与徭役对于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政治运行和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是国家经济的命脉,也是国家财政收支和国家建设的主要人力物力来源。因此,一个朝代的赋役立法往往与国家政权的兴衰和社会秩序的稳定息息相关,也最能反映该时代的政治社会风貌。在中国古代赋役法律制度史中,明代一条鞭法制度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从赋役法律制度演变的视角来看,一条鞭法制度主要产生于公元十六世纪的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其上承唐代建中
2021年初,我国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这标志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中,城镇化以及城乡收入差距是度量的重要标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指出,到2020年,应实现城镇化建设的稳定合理发展,同时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突破60%大关。至2019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涨为60.60%,实现了目标。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上,也提出要加快新型城镇化建
本报告以《风味人间》模拟同传实践为基础,以目的论作为理论指导,并运用李长拴的CEA框架,探讨如何将目的论基本原理运用到口译实践当中。目的论由德国语言学家弗米尔提出。在弗米尔的目的论框架中,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是受众——译文所意指的接受者,他们有各自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的期待以及交际需求。在同传中,译者应理解听众的目的进行灵活变通,从而实现高效高质同传。出于自身兴趣及传播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目的
婚姻是人类的永恒话题,而谈到婚姻就离不开结婚义动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受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各种语言中的结婚义动词截然不同。这种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势必对以汉语为目的语的第二语言教学造成不利影响。但目前学界对汉语结婚义动词的对外汉语教学方面少有研究。本文选用现代汉语及对外汉语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三个结婚义动词“嫁”、“娶”和“结婚”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对外汉语教学展开对汉语结婚义动词的研究。文章具体分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