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之死与自我的历程:对马克·泰勒《犯错:一种后现代非/神学》的解读

来源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be39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除了对当代西方后现代神学家马克.泰勒(Mark.C.Taylor,)的学术生平和解构非/神学的特点进行了简要介绍之外,还以泰勒最为核心的解构神学著作:《犯错:一种后现代非/神学》为解读对象,著重阐释了泰勒对传统神学网络中的“上帝”之死所经历的历史过程的解构式分析。在这种历史性的展开中,站在后现代哲学和神学的位置上,泰勒对近代人本主义无神论、近代主体意识哲学所奠基的现代性进行了反思和批判,也在回溯性的意义生成之结尾处——后现代性这里——完成了对“上帝之死”的定位和意义给予。上帝之死的最终实现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1)对上帝的谋杀。近代人本主义无神论以“自我之名”取代“以父之名”,将经典神学非辩证的倒置为现代人类学,具体表现为他的“弑父”行为和自我神格化。(2)自我向自恋的倒退。这是从专横跋扈的“原父”所象征的压制逻辑和层级秩序中解放出来的“自我”向自恋的倒退,在这种自恋中,自我以理性和人性的名义开始了他伟大的“自因工程(causa sui)”,这个“自因工程”表现为“控制心理学”和“统治经济学”,在哲学层面上这种自恋和自我神格化事业在德国古典哲学中达到了它的顶点。(3)被延迟的对上帝之死“哀悼”的开始。这是自我试图摆脱自恋阶段而进行的对“上帝之死”的“哀悼机制”的开始,也是“自我”在其弑父行为所带来的“罪感”压抑下对现代性的自恋与“自因工程”进行批判和反思的开始。其主要标志是在德国古典哲学终结之后开始出现的对现代性的全面反思与批判,主要代表为尼采、弗洛伊德和马克思。(4)新的欲望对象的出现。哀悼的目的在于帮助主体摆脱自恋重塑新的欲望客体。在哀悼的尾声中,自我开始有意识地摆脱它的自恋。在后现代性的批判与解构浪潮中,自恋的自我和主体开始消失,哀悼所要确立的新的欲望对象——象征“绝对他异性”的“他者”最终出场。这个“他者”的出现伴随着自我的消失,而同时,也是在自我与其他一些重要概念的相继消亡和蜕变中,上帝之死走到了它“自我实现”之路的终点。
其他文献
认同与承认问题已经日益成为当代政治生活中的重要问题,无论是从个人认同方面,还是从文化、社群要求承认的方面,这一问题都已不容忽视。在这种情况下,泰勒的“承认的政治”以一种
学位
冯友兰是现代中国著名的哲学家,他将西方哲学逻辑分析的方法和中国传统的理学思想相结合,为传统中国哲学的发展提供了一条可能的道路,是现代中国哲学家尝试重建和发展传统中国哲
“虚静”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此概念在道家理论体系中一诞生就已经预设了它非凡而独特的文化价值。“虚静”在一开始主要是作为心性理论和人生哲学问题被提出的(这是
学位
恩斯特·卡西尔是著名的新康德主义哲学家,而追溯卡西尔新康德主义哲学的溯源,就不能不提到让·雅克·卢梭。卡西尔关于卢梭研究的主要著作有《卢梭问题》,《启蒙哲学》,《卢梭·
根据液液部分互溶二元合金系相图偏晶点和会溶点的温度与组成数据,应用遗传算法求解NRTL方程中的能量参数(g21-g11)、(g12-g22)和有规参数α12之值,进而计算该类体系组分的活度系数,并以ZnPb液液部分互
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身处汉唐以降儒学式微的时代,深感传统儒学特别是专注于名物考证的章句之学无补于世,所以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学学者进行了复兴儒
学位
对于同一性问题的讨论由来已久。一般认为,赫拉克利特的“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的论断已经给出了同一性的基本概念,即同一性就是某物与自身的绝对同一。但是这一概念却长
学位
20世纪70年代,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多元文化共生状态的形成,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大众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生存意义和归属感丧失的危机,于是共同体主义复兴,身份认同理论出现。鲍曼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