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应用概念整合理论,从认知角度对比分析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到灯塔去》的两汉译本对于原文意识流特征的得失,试图探讨基于概念整合理论建立的六空间模型是否能够应用于具有意识流特征的语篇翻译,并讨论其对翻译实践的借鉴意义。意识流语篇是以人物的感性生活、心理感受、意识流动为主要描写内容,具有意识流特征的语篇,给翻译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有必要去探求如何更好的再现意识流特征。伍尔夫独特的意识流创作手法自20世纪30年代就引起了我国一些学者的研究兴趣,然而真正对其作品深入研究却从80年代才开始,主要集中于其小说理论、创作实践以及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三方面,针对她作品的翻译理论的研究还略显薄弱。伍尔夫的作品具有独特且鲜明的意识流特征,《到灯塔去》便是其中一部极具代表性的作品,本文总结了其部分典型特征,如时空交错特征,诗性美学特征,音乐叙事特征,并且运用概念整合理论来探求这三种特征在译文本中的再现效果。近年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利用概念整合这一认知理论来研究翻译中长期被忽视的认知过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概念整合理论又称概念合成理论,作为心理空间的进一步发展,由Fauconnier于1997年在《思维与语言中的映射》一书中提出。王斌(2001)是在中国第一个运用概念整合理论进行翻译方面研究,并且阐明译文文本是原文文本及其认知心理图示,与译语语言及其心理图式在它们共享心理图式制约下通过投射整合而成的交织文本。笔者则根据概念整合理论的基本思想,以及其在翻译方面的运用,提出适用于意识流语篇的六空间翻译模式,并结合《到灯塔去》的翻译实例,以期对意识流语篇具有的独特特征的翻译起到借鉴作用。本文的两个目的,一是丰富概念整合理论在翻译方面的应用,为翻译该类语篇提供新的研究角度,二是利用此六空间翻译模式试图提出一些适用于该类语篇翻译策略,为译者降低翻译难度。总之,本文希望通过对《到灯塔去》的认知分析揭示意识流语篇翻译过程中的思维模式,并借以推广至其他意识流语篇的翻译实践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