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肺癌)是目前世界上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全球肺癌每年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快速上升趋势,根据《全球癌症报告2014》最新研究数据显示,2012年因肺癌死亡病例数超过160万,占死亡总数的1/5,同期全球肺癌新增病例数达到180万,占癌症总数的1/10。肺癌的治疗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已熟知的传统治疗手段手术、化疗、放疗等仍不可或缺,但适应症局限,副作用较大,使其遭遇治疗瓶颈,而随着基因组学、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根据不同肺癌患者的基因特征个体化,靶向治疗使肺癌的治疗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分子靶向治疗是指在生物学基础上,具有特异性或相对特异性的肿瘤细胞分子成为治疗靶点,利用配体或抗体与靶点相结合,达到导向或直接治疗目的的临床治疗方法。靶向药物的优点在于使最大限度运到靶点的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细胞或组织,达到最大抑瘤作用,这类药物对肿瘤细胞具有高选择性,最大限度的减少正常组织的损伤,其根除或抑制肿瘤细胞的几率较前大大提高,效率高、低毒作用使其成为近年来研究热点。对于靶向药物目前临床上研究最普遍的主要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epi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通路抑制剂、血管内皮细胞生成抑制剂、多靶点抑制剂等。当传统治疗方法遭遇平台期时,靶向治疗为肺癌拓展了新的治疗方向,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发展十分迅速。目前,靶向药物临床上常用于肺癌的二、三线治疗,但已有研究结果显示,在EGFR突变阳性的患者中,治疗组使用一线吉非替尼的PFS (progression-freesurvival)明显优于使用化疗药物的对照组。另有研究显示EGFR抑制剂联合含铂化疗方案用于进展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线治疗,患者的生存期明显获益,与组织类型无关。多项研究显示,EGFR突变阳性晚期肺腺癌患者使用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 TKIs)可使中位生存时间可达到3.5年,有效地改善预后。但是,靶向治疗在使我们受益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一定困扰,其毒副反应不可忽视,严重者可导致治疗终止。皮肤毒性、胃肠道毒性、心血管毒性是临床最常见不良反应,其次还包括血栓栓塞、胃肠道穿孔、肝毒性、蛋白尿、神经系统毒性、呼系统毒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少见不良反应。对毒副反应的治疗西医目前尚未达到满意效果,临床研究证实,我们应当尽早在治疗的全过程中介入中医药手段,控制毒副作用,最大限度发挥靶向药物对肿瘤的抑制作用,才能给患者带来最多的生存效益。目的:观察养肺消疹方治疗肺癌靶向药物所致皮疹的临床疗效,本观察涉及的靶向药物为吉非替尼(Gefitinib易瑞沙)、厄洛替尼(Tarceva特罗凯)、埃克替尼(Icotinib凯美纳)、克唑替尼(Crizotinib赛可瑞)。观察患者皮疹分级、中医症候积分、皮肤病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及肿瘤标志物变化,同时对本方进行安全性评价。方法:将入选的80例因服用吉非替尼、厄洛替尼、艾克替尼、克唑替尼而致皮疹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给予养肺消疹方口服联合外用治疗,对照组采用氢化可的松乳膏外涂治疗。两组患者均进行为期14天的治疗,追踪观察14天,30天为1治疗周期。在治疗前及治疗后,根据1ASCC (Multi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upportive Care in cancer skin toxity study group)分级系统对患者的皮肤毒性进行分级,评价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根据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ermatology life quality index DLQI)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记录患者肿瘤标志物变化。1周期结束后,采用SPSS20.0进行数据统计。结果:经统计学分析,30天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皮疹分级、中医症候积分、生活质量评分均有所下降,两组治疗后在皮疹分级上有差异(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皮疹分级疗效评价中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5%。两组中医证候评分对比,统计学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统计学显示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肿瘤标志物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前后CEA、CYFRA211、NSE的差值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