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十二五”规划,发展县域农业经济推进农业主导产业化是当前和今后时期我国县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点,其关键在于县域农业主导产业的选择和主导产业结构的优化。农业主导产业的选择和主导产业结构的优化不仅仅是县域资源利用和农业产业地选择,而且还是县域农业发展战略的转换和资源的重组,因此科学、合理、有效的选择县域农业主导产业及对其结构调整优化是实现县域农业资源优化配置及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技术。
本文以县域农业主导产业为研究对象,以区域产业经济学理论、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理论以及生态适宜性理论为基础,对县域农业主导产业选择及其生态适宜性进行了研究。全文以县域农业主导产业为核心,重点开展以下两大部分的研究:(1)理论方法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研究了县域农业主导产业选择及其结构发展生态适宜性理论方法,即为:县域农业主导产业指标体系、县域农业主导产业选择方法、县域农业主导产业结构发展生态适宜性分析方法;(2)应用性研究分析:主要开展以江苏省昆山市和射阳县的农业产业为实例,对本文提出农业主导产业选择及其生态适宜性分析方法进行应用性验证研究,同时提出了基于县域生态资源环境的农业主导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途径。全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简单归纳如下:
(1)县域农业主导产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分析总结我国县域农业主导产业的特征及其评价原则,提出了以县域经济子系统评价指标、县域社会子系统评价指标、县域生态环境子系统评价指标为基础的县域农业主导产业评价指标体系。
(b)构建了包含县域主导产业比较指标、县域农业主导产业增长潜力指标以及县域农业主导产业综合效益指标三个方面共15个子指标的县域经济子系统评价指标以及包含系统功能、系统结构两个方面共16个子指标的县域社会子系统评价指标。
(c)首次提出了县域农业主导产业结构发展生态适宜性概念,构建包含生态环境资源利用效率、县域生态资源支撑与消耗、剩余生态资源支撑能力三个方面共25个子指标的县域农业主导产业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
(2)县域农业主导产业选择方法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针对经济子系统指标之间的多重相关性问题,提出了经济子系统指标主成分分析计算方法,不仅有效降低了指标之间的多重相关性,而且还得到了各个指标的相对重要性程度。针对社会子系统指标中某些指标的定量化不确定性问题,提出了社会子系统指标灰色关联分析计算方法,降低了指标的不确定性同时给出了社会子系统指标的排序。
(b)基于两个基本假设,提出了基于模糊综合评价及变权灰色关联评价的模糊灰色关联农业主导产业评价定量模型,确定了县域农业主导产业选择的基本步骤,并以以济南章丘市为实例,进行了初步验证分析。
(3)县域农业主导产业结构发展生态适宜性研究。本文考虑的县域农业主导产业结构发展是指县域农业主导产业的构成及其数目随着时间的变化是一个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以生态适宜性“三基点”理论为基础,确定了农业主导产业发展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单指标适宜性分析的基准阈值,提出了生态适宜性指标动态赋权的方法,以有限的农业生态资源环境为基础,采用一元二次方程对县域农业主导产业的生态适宜性与时间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拟合,得到了县域农业主导产业结构发展的生态适宜性预测模型。
(b)以Logistic方程和统计分析为基础,根据当前时刻县域的农业生态资源的约束条件,建立了县域农业主导产业数目发展模型,得到了县域农业主导产业的最优数目,即县域农业主导产业数量增大到极限值的一半。
(c)基于三个基本假设,建立了同一观测时刻内不同时间段的县域农业主导产业数目与县域农业生态资源消耗的数学模型,结合平衡点稳定性判断方法,得到了县域农业主导产业数目的平衡点以及稳定条件,即为:平衡点:P1(N01,0)及稳定性条件为:σ1<1,σ2>1;平衡点:P2(0,N02)及稳定性条件为:σ1>1,σ2<1;平衡点:P3(N01(1-σ1)/1-σ1σ2,N02(1-σ2)/1-σ1σ2)及稳定性条件为σ1<1,σ2<1。
(4)应用性研究分析。选择一个经济发达县域和一个经济欠发达县域进行应用研究,以江苏省昆山市、射阳县为实例,分别验证了本文提出的主导产业指标体系建立及其子指标定量化的方法、模糊灰色关联农业主导产业定量评价方法以及县域农业主导产业生态适宜性分析方法,证实了本文提出的县域农业主导产业选择及其生态适宜性分析方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确定了当前阶段昆山市、射阳县的农业主导产业。提出了从推进县域主导农业产业标准体系建设、为县域农业主导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加快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引进力度、节约环境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行可持续发展的县域农业主导产业结构优化途径,为制定县域农业主导产业结构优化政策措施提供理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