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是中国文化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观念,在先秦思想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今人对先秦时期“德”的观念多理解为伦理道德,对周公的“德治”思想也多理解为以道德治理国家。实际上“德”的最原始含义为具有图腾性质的生性,直到春秋后期才成为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涵义的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本文即是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对先秦时期“德”观念内涵的演变做一总体宏观的考察。在方法上本文主要运用历史叙述法与历史比较法,以文献资料为主进行研究。本文试图解决以下问题:一、“德”观念内涵演变的几个历史阶段及每一个阶段的具体含义;二、促使其内涵发生变化的原因及其变化所反映的问题。论文主体分为以下几部分: 第一部分是对“德”的原始含义进行考察。这一部分主要是利用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德”的原始含义为具有图腾性质的生性。到原始社会后期开始有了氏族习惯法的内容,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保有本族生息繁衍的权利即保有生存权。 第二部分是对商周(西周)时期的“德”进行考察。这一部分联系商周的宗教背景,主要对《尚书》中的可靠商周文献《盘庚》、《大诰》、《召诰》、《康诰》、《洛诰》、《酒诰》、《君爽》、《无逸》、《立政》、《顾命》、《多士》等篇章中所反映的“德”的内容进行考察。指出商周时期的“德”主要指的是人王的政治行为、政治统治,它有一套具体的内容。比较了“德”在商周时期的异同。在商代“德”虽已存在但不重要,敬天尊祖是其核心。在西周“德”成为周人政治思想的核心,保民惠民是其中心内容。联系商周社会背景分析了“德”在此期主要是指王的政治行为的原因。商周社会是宗族社会,所有社会成员都处在一定的宗族关系中。除各级贵族外,一般的社会成员尚无独立的人格可言。政治统治方式比较简单,主要依靠权威的典范表率作用。这一时期“德”观念的内涵即是这种典范政治的反映。神秘性与模糊性是商周“德”观念的特点。这一部分是本文的论述重点之一。 第三部分对春秋时期“德”从行为规范演变为伦理道德观的历史过程及原因进行考察。主要对《左传》、《国语》、《论语》等文献中反映的“德”、“礼”、“仁”的内容进行考察。一方面春秋时期人们仍高度重视“德”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德”的内容得到了具体化与明晰化,有了礼、义、忠、信、仁等具体德目,神秘性减少。另一方面在社会变迁中,宗法制度从上到下逐级崩解,旧有权威的典范作用遭到破坏。社会的无序混乱使政治家们开始重视“礼”的政治功能,在政治生活领域“礼”逐渐取代了“德”。到春秋晚期社会上出现了脱离宗族的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人,个人意识开始崛起。由于这一社会现实,孔子试图通过强调建立针对普通人的道德规范与道德修养弥补礼治思潮的不足。在其思想发展中,孔子用“仁”的理论范畴取代了原有的“德”的概念,并把“德”发展为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伦理道德观念。这一部分也是本文论述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