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野外踏查的方式,对辽东地区6个种源的胡桃楸进行了优树选择和种质资源收集。首先采用绝对生长量法进行优良单株选择,根据树龄大小选出候选优树,划分龄级并结合树高和胸径年均生长量制定基准线,确定初选优树;再结合形质指标采用评分法选出复选优树。通过对不同种源地胡桃楸各生长性状差异及优树入选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不同环境、气候条件对不同种源胡桃楸生长量及生长性状的影响。对复选优树进行单株采种并对种源进行混合采种,根据表型特征对果核类型进行分类,通过对其表型性状进行测量和相关性分析,比较不同种源地果核表型变异及各性状间相关关系。该研究为进一步掌握胡桃楸地理种源变异规律,合理开发利用胡桃楸珍贵资源,开展良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1.树龄采用外7 cm估算法,满足树龄在30~80 a之间的确定为候选优树为202株;采用绝对生长量法以所在龄阶树高和胸径年均生长量加其标准差的一半为基准线标准,确定出初选优树24株;结合形质指标评分法,确定活枝下高、中央直径和南北冠幅为形质指标,以均值为评判标准,计算得分≥0.5的即满足条件,确定复选优树14株,入选率为6.93%。2.在胡桃楸6个种源中,清原和新宾优树最多为4株,但清原优树入选率最高为11.43%,丹东未选出优树。14株复选优树编号分别为BH31、BH27、HH25、HH18、XH18、XH19、XH24、XH45、QH6、QH10、QH22、QH24、FH6、FH31。将复选优树各生长指标均值与候选优树均值进行比较,根据分析结果可知,复选优树的胸径年均生长量均值明显大于候选优树,树高、胸径、树高年均生长量、活枝下高、中央直径、南北冠幅和东西冠幅的生长指标均值也均大于候选优树,但干形圆满度及高径比均值略小于候选优树。通过分析6个种源地胡桃楸生长情况可以看出,新宾的树高和胸径的年均生长量最大,清原的树高、胸径、活枝下高、中央直径和南北冠幅均值最大。3.以不同种源胡桃楸的生长性状为研究材料,结合环境因子及气候因子,通过对海拔高度、郁闭度、坡度与胸径、树高和活枝下高进行相关性分析和不同坡位、坡向的胡桃楸各生长性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海拔高度及郁闭度与胸径、树高和活枝下高都呈极显著正相关,坡度与活枝下高呈显著正相关,与胸径和树高相关关系并不显著;在研究坡位、坡向对胡桃楸生长性状影响时,坡位主要影响树高,且中坡位胡桃楸树高生长最好,整体生长情况也是中坡位胡桃楸生长情况最好;坡向主要影响中央直径,东坡向的胡桃楸树高生长最好,其次是西坡位和北坡位,南坡位胡桃楸生长情况最差,整体生长情况也是东坡和西坡的胡桃楸最好。通过对胡桃楸生长性状与气候及优树入选率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年均温度与树高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活枝下高和优树入选率呈显著负相关;年均降水与胸径呈显著负相关;最高气温与胸径年均生长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高径比存在显著负相关。4.以不同种源胡桃楸果核为研究材料,研究辽东地区胡桃楸果核表型变异多样性。通过对6种源地胡桃楸果核的果形、先端、纵棱及棱间皱褶凹陷等表型特征进行分析,大致可分为12种类型。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果核纵径、侧径、仁重及壳厚在种源间存在显著性差异,果核横径、单果重、缝线厚、出仁率、坚果圆度指数在种源间存在极显著差异,三径均值在种源间没有差异性。对胡桃楸的10个表型性状变异系数进行分析可知,壳厚和缝线厚的变异系数最大,为高变异型;纵径、单果重、仁重和出仁率为中变异型;横径、侧径、坚果圆度指数和三径均值变异系数最小,为低变异型。分析比较不同种源地胡桃楸果核表型性状,结果表明:各种源间性状差异较大,从6个种源不同表型性状变异系数来看,壳厚和缝线厚变异系数最大,均值在22.59%~25.18%;横径、侧径、坚果圆度指数和三径均值变异系数较小在7.56%~9.30%;其它表型性状变异系数均值在10.6%~18.58%。通过对120粒果核表型性状按照大小进行分组,制作频数分布图,结果表明:除果核纵径频数分布具有双峰值外,其余各表型性状频数分布图均为单峰值,服从正态分布。对6个种源120粒果核各表型性状进行聚类分析,在6阈值处分成5组,出仁率最大(最小)和坚果圆度指数最小(最大)聚为一类,其他各性状聚合程度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