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学界关于抗战时期难童的研究,无论是宏观的整体描述,还是微观的个案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其中也不乏有些问题,如处于中部地区的江西难童救济与教养工作地区就全国性的难童救济教养论述中几乎在处于忽略的地位,其难民史尤其是难童史研究,并未得到学界应有的关注。如难童救济政策的演变、关于从社会史了解难童在保育院的生活的真实场情也没有论到、更为值得一说的是救济教养的难童成长性格的养成,亲情归属和成长的价值尚没有人研究。再次在史料的挖掘也有拓深,以往的档案材料和报刊资料仍为主流,但是其中一些当时一批幸运生存下来的难童回忆材料,价值可谓相当保贵,因此,就目前对抗战时期的难童情况的研究有诸多不足,这就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可能,笔者试图从社会史和心理学角度探讨抗日战争时期江西难童的成长经历及成长的过程和价值。抗日战争期间,日军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灾难,无情的战火、天灾与疟疾等灾难,这一切使得作为东南抗战大本营重要组成部分的江西,成为难童靡集的集中地区。“年龄在16岁以下的孤儿、无力抚养者、流浪儿和遗弃儿”的大量涌现,其主要来源于战区,分布之广,类型复杂,如何救济难童并给予其必要的救济与教养?使其成长为合格的国民?是国民党政府和有识之士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严重的难童问题引起了国民党和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国民政府当局立即制定和调整难童救济与教养政策,以适应省情难童的救济与教养。江西省遵奉中央颁布的《非常时期难童救济办法大纲》及相关的难童教养方案,进行了相应的改组、调整,以利于战时的专门性难童救济。与此同时,民间社会有识之士的一些救济组织也因战而生。它们共同走上了难童救济与教养的战线,因战时环境和现有的条件下难于完成难童救济所有政策。各救济团体只能在现有的条件下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形成了特有的战时难童教育模式,例如量才量兴并举施教、半读半工施教方式,取得了显著成绩,尤其是江西第一保育院走出一条“自产自救,求生图存”的成长道路,形成了有抗战烽火特色的难童救济与教养路线,是中国东南地区难童救济与教养的典型,她的工作展现了难童绝处生存的历程,获得社会各界好评和支援。期间,难童们养成了勇敢、意志坚强、独立自主、团结友爱的性格,找到了亲情的归属,其成长价值受用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