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结、标本”理论是经络学说的重要内容,阐述了四肢与头身脏腑之间的纵向联系,并强调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穴位的重要性。针灸临床又多以“根、本”部穴与“结、标”部穴联合应用为多。然而,针对不同疾病,用“结、标”部穴或单用“根、本”部穴究竟有怎样的不同?其疗效是否相同,或者是两者配合疗效更优?其作用机制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本课题对“根结、标本”理论的古代文献及现代临床疗效对比及相关作用机制的文献进行了研究,并依据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 HF)的病理特点及针灸治疗HF的现状,进行了电针“肝俞”、“太冲”对肝纤维化大鼠的疗效对比观察,以了解“根、本”部穴与“结、标”部效应的不同特点及机制,探讨“标本”、“根结”理论的内涵,进一步探讨腧穴相对特异性。本论文分文献研究和实验研究两部分。一、文献研究综述一对“根结、标本”理论进行了古代文献研究,并详尽地将现代文献中对该理论的临床对比研究及实验机制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古籍中对“根结、标本”理论的认识,更强调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穴位的重要性,且对“根、本”部穴位的远道应用还存在一定的规律;对疾病的治疗亦多应用“根、本”部穴与“结、标”部穴结合的方法。现代文献通过对两者疗效的对比研究发现,一些疾病“结、标”部穴疗效优于“根、本”部穴,如周围性面瘫、实证耳鸣、腰椎间盘突出以及动物实验中醋酸注射腹腔引起的疼痛,溃疡性结肠炎、急性脑缺血;一些疾病“根、本”部穴疗效优于“结、标”部穴,如痤疮、肩周炎、甲状腺肿;其中,周围性面瘫、实症耳鸣、腰椎间盘突出、肩周炎、神经根型颈椎病“结、标”部配合“根、本”部取穴疗效更优。关于“根、本”部穴、“结、标”部穴的机制探讨多从“穴-脏”相关及“穴-脑”相关的角度进行,在神经解剖的不同层次肯定了“结、标”部穴的近治和“根、本”部穴的远治作用。治疗不同疾病,“根、本”部穴、“结、标”部穴、或两者配合取穴其疗效优势各异,可能在于其激活了不同的神经通路及脑部核团有关,或者通过激活不同“神经-体液-内分泌”网络的反馈和负反馈机制来调节机体的机能状态有关。综述二对针灸治疗HF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做了总结归纳:近年来,针灸治疗HF的临床研究越来越多,其中穴位注射方法多用,选穴以足三里、肝俞、太冲为应用频率较高的穴位,结果显示疗效确切,并较西药有明显的优势;实验研究多选用四氯化碳(CCL4)诱发的大鼠HF模型,以足三里、肝俞、期门、阳陵泉、太冲为应用频率较高的穴位。说明肝俞和太冲在治疗HF的临床及实验中被广泛应用。综述三对针刺、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和肝纤维化的关系进行了整理,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与肝脏生理病理的关系密切,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可释放去甲肾上腺素(NE)促进肝细胞再生,也可通过对肝星状细胞(HSC)增殖与凋亡的调控参与肝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针刺对交感神经系统良性双向调节的作用确切。二、实验研究1目的:通过电针刺激“根、本”部穴“太冲”、“结、标”部穴“肝俞”及两者配合取穴,观察不同穴组对HF大鼠的影响,分析电针“结、标”部穴与“根、本”部穴对HF的疗效及作用机制,进而探讨“标本”、“根结”理论的内涵。2方法:50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模型组、肝俞组、太冲组、肝俞+太冲组。采用四氯化碳(CCL4)腹腔注射造模的方法建立HF大鼠模型,肝俞组、太冲组、肝俞+太冲组从造模第3w开始电针治疗,连续波,频率50Hz,强度1mA,20min/次,隔日1次,共治疗12次,第6w末取材。观察大鼠一般情况,肝脏组织病理,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清及肝脏Ⅲ型前胶原(PC III)、IV型胶原IV-C)、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血清、肾上腺去甲肾上腺素(NE)的含量。3结果:3.1一般情况:正常组大鼠精神状态等一般情况良好;模型组大鼠皮毛蓬松、干枯,没有光泽,活动度差,饮食差,大便不正常;肝俞组和肝俞+太冲组大鼠较正常组稍差,但相比模型组在精神状态、皮毛及饮食方面明显较好;太冲组在各方面相较模型组稍好外,但与正常组对比情况较差。肝俞+太冲组在皮毛的整体度及光泽度优于肝俞组和太冲组,肝俞组、肝俞+太冲组在精神状态和饮食方面稍优于太冲组。3.2血清ALT、AST、AST/ALT的变化:模型组大鼠ALT、AST、AST/ALT均较正常组明显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肝俞+太冲组能显著下调血清AST水平(p<0.05),肝俞组和太冲组仅有下调的趋势,与模型组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俞组和太冲组的血清ALT水平较模型组有上升的趋势,与模型组比均未见显著性差异(均p>0.05); AST/ALT比值,各治疗组均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1或p<0.05);各治疗组间均未见显著性差异。3.3血清肝纤四项的变化:模型组大鼠血清肝纤四项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肝俞+太冲组PC-Ⅲ水平较模型组显著下降(p<0.05),肝俞组和太冲组的PC-Ⅲ水平较模型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间未见显著性差异;肝俞组对血清IV-C,太冲组对HA、LN,肝俞+太冲组对IV-C、HA均有下调趋势,与模型组比均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各治疗组间未见显著性差异。3.4肝脏肝纤四项的变化:模型组大鼠肝脏肝纤四项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较模型组,太冲组肝脏PC-Ⅲ水平显著下降,肝俞+太冲组及太冲组肝脏LN水平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肝俞组对肝脏Ⅳ-C,肝俞+太冲组对肝脏HA均有下调趋势,均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各治疗组间未见显著性差异。3.5去甲肾上腺素(NE)的变化:模型组、太冲组大鼠血清中NE水平较正常组显著降低(p<0.05),其他组间未见显著性差异;模型组、肝俞组、太冲组大鼠肾上腺NE含量较正常组显著降低(p<0.05),其他组间末见显著性差异。3.6肝组织病理情况:HE染色结果显示,正常组大鼠肝细胞以中央静脉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肝小叶结构完整,肝细胞排列整齐无胶原纤维增生。模型组大鼠肝细胞索排列紊乱,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线条状纤维间隔,可见大方型假小叶形成。治疗组较模型组的胶原纤维增生及肝细胞索的排列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肝俞组大鼠在汇管区及周围见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可见短间隔形成。太冲组大鼠肝细胞索排列紊乱,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可见假小叶形成。肝俞十太冲组大鼠仅在汇管区见少许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可见正常肝小叶结构。4结论:(1)电针肝俞组、太冲组、肝俞+太冲组均可减轻肝脏损伤,改善HF大鼠的肝组织病理变化,阻抑HF程度。(2)肝俞+太冲组对HF的疗效优于肝俞组、太冲组,即“根本”、“结标”配伍使用对阻抑HF有协同作用;单纯肝俞、单纯太冲阻抑HF疗效差别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