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筒中筒结构的剪力滞后效应及其抗震性能分析

来源 :太原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15次 | 上传用户:kpdavi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65年美国工程师Fazlur Khan设计的第一栋钢筋混凝土框筒结构—芝加哥Dewitt-Chestnut公寓大厦落成以来,筒体结构因其抗侧刚度大、空间整体作用强、能充分发挥材料性能等优点而在实际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筒体结构一个重要的受力特征仍是存在明显的剪力滞后效应,框筒与核心筒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剪力滞后效应,这造成翼缘角部的正应力增大,而翼缘中部仅有较小的正应力值,正应力的分布很不均匀,材料力学中经典的弯曲应力理论(y)不再适用。剪力滞后效应不同程度地削弱了结构的整体性,材料性能的发挥出现“打折”,降低了结构设计的准确性。因此,加强对筒体结构剪力滞后效应的研究是充分了解筒体结构的工作性能,优化结构设计的必然要求,具有极为重要的工程意义。仅是改善剪力滞后效应以保证高效的空间整体受力与可靠刚度的结构方案并不意味着结构整体抗震性能的“安全过关”,一个优秀的结构方案应同时满足承载力、刚度、稳定性、延性、经济性等多方面的要求。而评价结构方案抗震性能优劣的指标至少应符合“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三水准要求。近几十年来,计算机技术及有限元技术亦得到很大发展。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1、采用Midas/Gen有限元软件,以某钢筋混凝土筒中筒结构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了外框筒各榀翼缘框架与腹板框架的剪力滞后效应。为此,建立起了多个对比模型,探究了外框筒剪力滞后效应的发展规律及产生剪力滞后效应的原因,引入了量化剪力滞后严重程度的指标—“剪力滞后值”,逐个分析了窗裙梁截面高度(跨高比)、窗裙梁截面宽度、角柱截面面积、中间各柱截面面积、框筒平面形状、楼板平面内(外)刚度、框筒高宽比等因素对剪力滞后效应的可能影响,并总结了相应的发展变化规律。2、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着重分析了某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的剪力滞后效应,重点探究了核心筒剪力滞后效应的影响因素。为此,使用ABAQUS软件进行了建模,讨论了材料本构模型的选取、材料间接触关系的处理、参数的设置、单元的选择、网格的划分、模型的加载以及边界条件等问题,验证了核心筒底部存在剪力滞后效应的事实,提取了各对比模型下翼缘剪力墙截面的正应变分布,总结了连梁刚度(跨高比)、轴压比、水平荷载位移等因素对核心筒剪力滞后效应的影响规律。3、采用Midas/Gen有限元软件,以某钢筋混凝土筒中筒结构为研究对象,围绕“结构的抗震性能”开展评价。对该筒中筒结构进行了水准地震下的静力弹塑性分析(PUSH-OVER),重点分析了结构在三种水准地震下的顶点侧移、层间位移角以及塑性铰的开展情况,评估了该模型方案是否具备抵御水准地震作用所需的抗震性能。
其他文献
巨型框-筒组合结构属于一种高层及超高层建筑巨型结构新体系。结构由主次两级结构组成,具有传力明确、整体性能好、施工速度快、可节约材料降低造价等优点。目前关于这种结构
合理设计的各种结构体系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强度储备,其所能承受的地震作用要明显大于设计地震荷载。为简化抗震设计工作,国外大多数国家的抗震规范基于中震设计,即利用结构的
本文分别对原状土与重塑土进行了饱和及非饱和的压缩与三轴剪切试验,通过对原状土与重塑土的试验结果进行对比,探讨了土的结构性对原状土力学性状的影响,并在岩土破损理论的基础
薄壁型钢-混凝土组合框架结构是一种新型的结构形式,目前国内外仅对单个组合构件的耐火性能有所研究,而对结构的整体耐火性能及抗火设计方法的研究尚未开展。论文在考虑材料
长短桩复合地基处理形式随着工程应用和理论研究在各种形式地基处理手段中独树一帜,它充分保留传统复合地基处理形式保证承载力、允许部分沉降优点的同时,也能根据地基土层自
大量的实验研究和震害分析表明:在强震作用下,建筑结构会进入弹塑性消耗地震能量,减小地震作用。为简化抗震设计,部分国家的抗震规范引入结构影响系数(或称为地震反应修正系数
地铁以其独特的优势,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当今世界上地铁内意外爆炸事件频繁发生,城市地铁车站具有人群密集,环境封闭的特点,一旦发生突发性爆炸事故,爆
本课题是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及其显微结构试验研究(项目批准号:D0314)的重要子课题之一。本文在国内外关于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的基础上,通
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土木工程建设规模的扩大,对原有软弱地基的处理成为建筑设计和施工越来越被关注的环节,CFG桩复合地基法以其用材经济、施工快捷、加固效果良好等优点,在工程
国内外对组合梁-钢筋混凝土柱单剪板节点的研究非常少,由于对该类节点的受力性能不够了解,在结构设计时常常忽略该类节点的梁端弯矩而将其简化为铰节点,认为节点只传递轴力和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