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着重关注相对价格变化与宏观经济波动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本文的分析框架内,产品、部门或行业之间生产效率的差异决定了相对价格的长期趋势特征;而相对价格的短期波动变化则大致地反映了企业定价行为的异质性差别。基于上述认识,全文将以相对价格的变化为主要线索,尝试着在主流经济学的一般性分析框架内,建立起相对价格的长期趋势特征←→技术冲击的产品或部门差异←→经济周期波动←→多部门灵活价格RBC模型;以及相对价格的短期变化←→定价行为的异质性差别←→经济周期波动←→多部门黏性价格模型之间的关联。
本文由投资品相对价格的长期趋势特征识别出投资技术冲击,进而在价格灵活可变的RBC模型中详细地考察了中性的与投资技术冲击对于经济周期波动,特别是劳动要素投入的影响。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由实质层面影响或驱动经济周期的主要因素,是那些决定商品之间相对生产效率的冲击,即投资技术冲击。在长期限制识别条件下,正向的投资(中性)技术冲击对于劳动就业具有明显的促进(负向的抑制)作用。这意味着,仅考虑中性技术冲击的SVAR模型混淆了不同性质的技术冲击对于劳动就业的短期影响。
随后,本文将在标准的多部门黏性价格DSGE模型的分析框架内,着重分析、比较部门异质性差别,特别是定价行为特征及其部门差异--包括名义黏性、后顾比率--与货币政策冲击的宏观动态效应之间的联系。在本文的理论模型中,中间品与(或)投资品部门的价格黏性状况及通货膨胀持久性特征,对于整个经济体系的总体黏性与货币政策冲击的部门-总量动态效应,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基于脉冲-响应比较的基本认识,本文倾向于认为,由微观消费品价格数据所获得的有关企业定价行为的经验结论,包括价格黏性与前瞻一后顾状况,或许应予以更为审慎的对待。进一步地,本文还强调,衡量生活费用支出的价格指数(例如CPI)与货币政策所“盯住”的价格变化,二者具有不完全相同的经济内涵。中央银行应着重关注中间品-投资品部门的通货膨胀状况;或者,在某种稳定化价格指数(stability price index)中,投资品与中间品甚至更初始的生产投入要素,应当赋予相对较大的篮子权重。
《中央银行应当关注相对价格的变化吗?》一章则着重考察了相对价格变化的政策涵义问题。该章首先比较全面、详细地描绘了相对价格与通货膨胀在产品-部门之间的分布状况。进一步地本文发现,货币政策存在着比较明显的相对价格效应:当正向的利率冲击--即“识别的”货币政策冲击--实现以后,尽管绝大多数部门价格将有所下降,价格“逆向上涨”现象绝非偶然;而上述部门差异在短期内的表现尤为明显。此外,如果中央银行能够充分、合理地利用所掌握的信息,特别是蕴涵于各类价格指数中的丰富信息,货币政策的决策制定过程及其实施效果将大为改观。我们关于货币政策动态效应的一些经验性认识,例如利率政策究竟能否有效地实现抑制通货膨胀的目标,或许也将重新加以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