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ND)是由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曾屡次形成世界范围的大流行,给养禽业造成巨大损失。水禽一直被认为是NDV的自然贮存库鹅、鸭等能携带NDV但通常不表现任何临诊症状,甚至对NDV强毒株具有坚强的抵抗力。但1997年以来,我国华南和华东地区发生了由NDV导致的鹅的临诊疾病;2000年以来,安徽、山东、福建、浙江、河北等地的鸭群发生了以消化道和免疫器官的病理损害为主要特征的ND,死亡率可高达90%。虽然各地采取了积极的防制措施,该病仍然逐渐蔓延、流行,成为危害水禽业的又一主要病毒性疾病。研究者从历次发病的鹅群、鸭群分离了大量致病性NDV,有关这些毒株的生物学特性已经有较多研究。然而,对于健康鸭群中NDV的携带情况以及所携带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则鲜有报道。本研究在2006-2008年期间,从河北不同地区的表征健康鸭群分离、鉴定了一定数量的NDV并对其生物学特性及分子流行病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合本课题组前期的研究成果对鸭源NDV的来源做进一步探讨。1表征健康鸭群新城疫病毒的分离和鉴定自河北不同地区的表征健康鸭群采集泄殖腔棉拭子样品分离、鉴定NDV,结果从260份样品中分离到15株NDV并测定了其鸡胚平均死亡时间(MDT)和1日龄雏鸡脑内接种致病指数(ICPI)。其中,11株病毒TS/1/06/Dk、FR/3/06/Dk、FR/8/06/Dk、FR/9/06/Dk、FR/7/06/Dk、FR/10/06/Dk、LF/11/07/Dk、AX/12/07/Dk、FR/14/06/Dk、BY/15/06/Dk、BY/16/08/Dk的MDT为72.00-132.00 h ICPI为0-1.063被判定为NDV弱毒株;3株病毒FR/4/06/Dk、FR/5/06Dk、FR13/06/Dk的MDT为69.60-84.00h,ICPI为1.215-1.415被判定为NDV中等毒力毒株;1株病毒FR/2/06/Dk的MDT为48.00h,ICPI为1.913被判定为NDV强毒株。2致病力分析本试验在测定分离毒株的毒力指标(MDT和ICPI)的基础上,研究了FR/2/06/Dk、FR/13/06/Dk、LF/11/07/Dk,3株强、中、弱代表分离株病毒对鸡的致病变特性。在试验中对攻毒鸡包括气管、肺、腺胃等在内的20种器官的大体病变和组织病变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强毒株可引起鸡典型的临床症状,发病率达到100%,死亡率50%。感染鸡多种组织器官表现明显的大体病变和组织学变化,其中消化器官、呼吸器官和部分免疫器官病变尤为严重,大体病变主要表现为腺胃粘膜肿胀、出血,肠道黏膜出血或坏死,胸腺出血,胰腺坏死,组织学变化特征为各种上皮细胞及淋巴细胞显著的变性、坏死。中等毒力毒株可引起鸡的临床症状,但未见死亡,对感染鸡消化和呼吸器官有明显的大体和显微病理变化。弱毒株未见明显的临床症状,剖检有轻微的肠道变化。3鸭源新城疫病毒融合蛋白基因部分片段的扩增及序列分析用RT-PCR技术扩增了上述分离的12株鸭源NDV F基因部分片段。经测序获得F基因5’端cDNA前450nt。分析测定的序列及由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结果表明,12株病毒TS/1/06/Dk、FR/3/06/Dk、FR/4/06/Dk、FR/7/06/Dk、FR/8/06/Dk、FR/9/06/Dk,FR/10/06/Dk、LF/11/07/Dk、FR13/06/Dk、FR/14/06/Dk、BY/15/06/Dk、BY/16/08/Dk的F蛋白裂解位点序列为112G-R-Q-G-R-L117符合典型的NDV弱毒株特征;将12株鸭源NDV F基因部分核苷酸序列与新城疫标准毒株及近年来国内外分离的鹅源或鸡源NDV相应序列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2株病毒之间的同源性为97.9%-99.5%。与2001年来国内分离的鹅源致病性的NDV之间的同源性分别为68.4%-96.7%;与2003年来国内外分离的鸭源致病性的NDV之间的同源性分别为52.4%-97.6%;与1996年来分离的鸽源毒株的同源性分别为52.4%-93.4%;与鸡源标准弱毒株LaSota的同源性分别为97.2%-97.6%和97.4%-97.7%;与近年来国内分离的部分鸡源NDV的同源性则分别为68.0%-96.5%和68.1%-87.2%。以F基因高变区374nt片段(第47-420nt)为基础,用软件绘制遗传发生树发现10个弱毒株和2个中等毒力毒株靠得很近,与基因Ⅱ型的LaSota株同处1个分支。4结论4.1从表征健康鸭群分离到的NDV大部分为弱毒株,小部分为中等毒力毒株甚至是强毒株。4.2表征健康鸭泄殖腔棉拭子分离NDV可以引起鸡发病,甚至死亡。4.3从表征健康鸭群分离到的NDV之间具有很高的同源性,且绝大部分可以归入基因Ⅱ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