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位机制及中性机制在生物多样性形成过程中的相对作用及其发生尺度是生态学核心议题之一。土壤线虫种类丰富且数量巨大,在养分循环、植被演替等多个生态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探究生态位机制和中性机制在其群落空间格局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和尺度的研究仍然较少,特别是在生物多样性高度丰富的热带季节雨林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通过大量收集热带季节雨林1公顷样地中地形、土壤性质、凋落物、地上植被和线虫群落的空间信息,试图探究热带季节雨林土壤线虫群落空间分布格局,以及微环境异质性和扩散限制在其群落构建中的相对重要性和特征尺度。主要结果如下: (1)线虫群落有显著集聚分布倾向。其中,植食性线虫的集聚分布的强度和尺度大于其他食性线虫。 (2)环境异质性对植食性线虫与捕食性线虫影响较大,分别解释其33%和17%的群落结构变异,而对食真菌、食细菌和杂食性线虫的影响较少,分别解释其9%、8%和2%的群落结构变异。扩散限制作用对各个食性线虫的作用普遍较低(<11%)。 (3)非生物环境因素中,土壤pH、N∶P、坡向和海拔等显著影响植食性线虫群落结构,土壤NO3-N显著影响捕食性线虫群落结构。生物因素中,10m半径内胸径为1-5cm的树基面积和个体数分别影响植食性、食细菌和捕食性线虫群落结构。 (4)环境异质性作用对植食性、食细菌、捕食性的作用主要发生在较大尺度上,扩散限制作用发生在较少尺度上。环境异质性对食真菌与杂食性线虫作用不存在明显的尺度范围。 (5)乔木集群结构显著影响了植食性与食细菌性线虫的群落结构,且作用强度随尺度增大而增强。植食性线虫群落结构与5-10m半径内1-10cm胸径的乔木集群结构及10m半径内胸径大于25cm的乔木集群结构有显著关系。食细菌线虫与10m半径内1-5cm胸径的乔木集群结构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6)望天树的大径级个体显著提高了邻域土壤中养分元素含量,富集强度为P>NO3-N>TN>K>NH4-N。而且其对线虫群落构建的影响在较大程度上独立于地形,作用的尺度也与地形有所不同。进一步分析显示10m半径内望天树的生物量改变了线虫食物网的营养结构,表现为增加了食细菌线虫的优势度,而减少了植食性线虫的优势度。 综上,我们的研究表明热带季节雨林生物及非生物环境异质性对土壤线虫群落构建具有重要驱动作用,由此可能对生态系统功能与地上生物多样性维持产生重要影响,更进一步的研究有待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