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形式——中国古代书论“以人喻书”方式的审美探讨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56219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人喻书”即用筋、骨、血、肉、脉等人体名称及精、气、神等人的精神状态描绘词来品评书法,阐述书法理论。 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论述在中国古代诗文、绘画、戏剧等各种艺术中均有以人体为喻的现象,但以书法为甚。将“以人喻书”范畴的语源追溯至古代中医、两汉相术和魏晋南北朝人物品藻。“以人喻书”在古代的发展遵循从以生命的表面构成进行机械喻拟到对书法的内在神理进行观照的进程。 第二章分别论述了书法美学中筋、骨、血、肉、精、气、神等一系列范畴的理论内涵和美学特色,并对骨、筋、血、肉、血、章法、风格、意境等范畴在书法中的生成机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 第三章对“以人喻书”方式的文化根源进行了追溯。中医主要从天人合一、人体在功能结构上的整体性、人体在本质上是形气神的统一体、人是生理和心理的整体等的方面影响“以人喻书”方式。《周易》从形气神、“动”是生命的象征、生命的伦理意义等三方面影响“以人喻书”。儒家和道家的哲学思想亦有影响。 第四章对中西方“以人喻艺”方式观念的巨大差异进行了比较。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中西方美学中人的生命意识在宇宙中的体现不同;西方的“生命形式”长于艺术形式精细分析,而中国的“以人喻书”方式则形成了许多直达生命本质的范畴;西方的“生命形式”偏重于人类精神的自我发展,而中国的“以人喻书”的范畴具有伦理道德意义;中西方“以人喻艺”方式中的生命整体观不同。
其他文献
在东西方文学史上,包含着巨大的象征和隐喻的“父亲”一直都是文学创作中的一个重要书写母题,对“父权”的言说与对父性话语的重构与解构从未停止。“父亲”不仅仅是一个具体化
德国的“入彩袋” 开学第一天,德国一年级的小朋友们会背着崭新的书包,捧着漂亮的“入学彩袋”去上学。你知道吗?“入学彩袋”可是爸爸妈妈特地为小朋友们准备的入学礼物哦!
期刊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李尔王》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从19世纪50年代莎剧传入中国开始,不同的译者在不同时期用不同的文体翻译过,翻译不仅是不同语言间的转换,而且是不
本文对中国古代文论与棋论中“虚实”范畴进行了比较研究。文章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论述中国传统哲学与文论、棋论中的“虚实”范畴。通过历时性的考察,描述出传统哲学中
弥足珍贵的敦煌文献中,最引入注目的要数变文了。变文是唐、五代、宋初流行於民间的说唱文学,采用的是接近当时口语的语言文字,保存着大量的口语资料。说唱的内容大部分采取佛经
有着独特的文化背景和身份的印裔作家V.S.奈保尔是当今英国文坛上最引人瞩目的移民作家和后殖民作家,同时也是引起争议最大的作家。 奈保尔是一个无根作家,所处的不同文化背
文艺美学是新时期以来由中国学者提出的,极富中国特色的新兴学科,是中国学者对世界学术发展的一个贡献。为了促进该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对文艺美学进行学术史的整理是当
在西方理论界,对“浪漫主义”这一概念的界定长期以来就缺乏统一,莫衷一是。在中国,由于受苏联拉普革命文学的影响,就把“浪漫主义”与创作方法、文学风格甚至文学流派划上了等号
学术界对郁达夫的研究多聚焦于小说和散文,实则,他的诗词素养在新文学家中同样可圈可点。旧体诗词作为因边缘化而较具私人性的写作文体,必然承载着被小说和散文等文坛主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