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晚唐钱重物轻问题是中国古代经济史中一重要课题。钱重物轻现象往往又被论者称为“钱荒”。中晚唐所发生的钱重物轻是两种货币比价发生波动,铜钱成为惟一的价值尺度所引起的现象。而“钱荒”一词却不能明确地表达这一点。所以,用钱重物轻一词能更准确地说明这个问题。钱重物轻现象发生有其时间性和空间性。其始于开元天宝之际,整个中晚唐一直没有解决。其发生有城乡之别和地域之别。但这种空间性又是变动着的,随着两税法的实施,其空间差异发生了更大变化。唐代商品经济,经过百年左右的发展,至开元天宝年间,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在货币流通领域,铜钱的功能增强。明显表现在铜钱排斥绢帛成为惟一的价值尺度,在唐代人的意识之中也有反映。钱重物轻随之发生,在交换领域,绢帛要用铜钱来衡量,只能发挥交换手段、流通手段的职能,比之于铜钱,其价值还在不断地下降。这种现象发生之后,国家极力来维持两种货币的稳定,以解决现实中铜钱的不足。但是国家丧失了本来由国家所控制的“轻重之权”,很多措施俱成具文,最终没有解决这个问题。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随之崛起的富民阶层成为社会的中间层、稳定层,极大地改变了社会阶级关系和经济关系。富民阶层拥有巨额财富,成为货币流通的主体,进而掌握了货币的“轻重之权”。国家不能解决这一问题,但是财政又需要大量的货币,于是只能行使适合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的税制——两税法来“索之于下”。两税法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因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因而加重了钱重物轻。总之,钱重物轻,是在商品经济发展的背景之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