胞质分裂1蛋白调节子调控结肠癌增殖与凋亡的研究

来源 :南方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世界上结肠癌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其死亡率位居所有恶性肿瘤死亡率的前五位。结肠癌患者的预后与肿瘤分期密切相关,但是很多患者诊断时已经处于晚期,失去了根治性手术的机会。其中位生存时间仍然较短且生活质量很差。结肠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其中肿瘤细胞无限增殖、细胞迁移运动、粘附、侵袭等能力以及肿瘤微环境的变化在肿瘤浸润与转移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探讨调控结肠癌增殖与细胞凋亡的相关基因及其产物在结肠癌发生过程中的作用,不仅有助于加深我们对结肠癌调控机制的理解和认识,也为结肠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靶点的发现提供更多的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胞质分裂1蛋白调节子(protein regulator of cytokinesis 1,PRC1)基因是有丝分裂期的关键蛋白分子,其作用于细胞胞质分裂期。已有多个研究认为PRC1能够促进胃癌、肺腺癌、肝癌、乳腺癌以及前列腺癌的细胞增殖能力,并可作为预后差的预测因子。然而,PRC1基因在结肠癌中的表达情况,以及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以及对结肠癌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仍不清楚。本课题首次研究PRC1在结肠癌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生存预后之间的相关性;研究PRC1对结肠癌细胞增殖及凋亡等生物学功能的影响。以期为探索结肠癌的发病机制及治疗靶点提供新的理论基础。本课题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开展研究:1、PRC1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预后相关性研究;2、PRC1对结肠癌细胞生长和增殖的作用,PRC1对结肠癌细胞凋亡的影响;3、动物实验研究PRC1调控结肠癌增殖的作用。材料与方法:1、在Oncomine(www.oncomine.org)公共数据库分析PRC1的mRNA表达情况及意义。利用qRT-PCR、Western blot及免疫组化(IHC)的方法在结肠癌及配对癌旁正常组织中检测PRC1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情况。利用90对结肠癌及癌旁的组织芯片,通过IHC方法检测PRC1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关系。2、选择3株PRC1高表达的结肠癌细胞株(HCT116,SW480,HT-29),通过慢病毒感染的方式敲降PRC1,并用qRT-PCR及Western blot验证其敲降效率,运用MTT实验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生长、增殖能力的变化。运用流式细胞仪检测PRC1敲降后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变化,并进一步运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周期相关及凋亡相关蛋白指标的改变。3、通过慢病毒感染稳定敲降PRC1的HCT116细胞株,分成两组(HCT116空质粒组和HCT116-shRNA-PRC1-1细胞组),构建裸鼠皮下瘤模型,观察两组皮下瘤生长的速度、肿瘤体积、肿瘤重量及运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周期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等。实验结果:1、①在Oncomine(www.oncomine.org)公共数据库中,发现PRC1在多个结肠癌研究的芯片中呈现高表达,在结肠癌中PRC1的mRNA高表达是差预后因素。②运用qRT-PCR、Western blot及免疫组化(IHC)的方法发现其mRNA及蛋白表达在癌组织中明显上调。③利用90对结肠腺癌及癌旁的组织芯片,通过IHC方法检测PRC1表达,结果表明PRC1在结肠腺癌中明显高表达,PRC1高表达与患者的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及TNM分期相关。④生存分析显示PRC1高表达的患者生存时间明显差于PRC1低表达组,进一步Cox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显示PRC1高表达可以作为结肠癌判断预后的独立因素。2、①结肠癌细胞株中HCT116,SW480,HT-29运用western blot方法及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PRC1表达水平,结果表明PRC1呈现高表达。通过慢病毒转染的方式在HCT116,SW480,HT-29细胞株中敲降PRC1,并且qRT-PCR及Western blot验证其敲降效率,结果表明PRC1表达明显下降。②细胞增殖功能实验表明,在HCT116,SW480,HT-29细胞株中运用MTT试验检测发现敲降PRC1后细胞生长能力明显减弱;平板克隆形成实验表明敲降PRC1后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减弱。③细胞周期检测结果发现,在HCT116,SW480细胞株中,敲降PRC1后G2期细胞明显增多,G1期细胞减少,显示细胞周期主要是阻滞在G2期,运用Western blot方法在PRC1敲降后HCT116和SW480细胞株中分别检测细胞周期G2期相关基因的蛋白水平的改变,发现细胞周期负调控因子(P21,P27)蛋白水平明显上调,而周期正调控相关因子(cdc25c,CyclinB1,cdc2)蛋白水平明显下调。④在HCT116和SW480细胞株中,运用Annexin-VPI复染法检测发现PRC1敲降后凋亡细胞数明显增多,运用Western blot方法在PRC 1敲降后HCT116和SW480细胞株中抗凋亡因子Procaspase3,PARP,Bcl-xl,Bc12蛋白水平下调,而促凋亡因子Cleaved caspase3、Bax水平上升。3、经过慢病毒感染后的HCT116细胞注射裸鼠皮下瘤6天后开始观察裸鼠皮下瘤生长情况,至第21天,与对照组相比,shRNA-PRC1组的皮下瘤生长速度减慢,体积明显减小。并随时间的延长,两组间的差异逐渐增大。结论:1、PRC1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结肠组织,其蛋白质水平高表达与结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及TNM分期明显相关,PRC1蛋白高表达可作为结肠癌患者的独立的差预后因素。2、体外细胞实验结果表明PRC1可促进结肠癌细胞增殖能力及抑制细胞凋亡。在结肠癌细胞系内,PRC1抑制能够导致结肠癌细胞周期G2期阻滞。PRC1促进肿瘤生长的机制是通过抑制细胞凋亡及促进细胞周期胞质分裂进展促进细胞增殖来实现的。在两种肿瘤组织中分别对细胞周期调控因子cdc2,cyclinB1和Ki-67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表明PRC1敲降后肿瘤组织中cdc2,cyclinB1和Ki-67的染色强度明显降低。3、体内成瘤实验证实PRC1可促进结肠癌细胞的增殖。
其他文献
立体几何系列内容隶属形象思维考查核心考点。训练学生立体几何解题思路,要立足"奠基、形象、图解、取巧"四个方面进行培养,在实战训练中养成逻辑清晰的思路,在高考中,学生才能"扣核心,抓重点,费时少",达到高效解题的目的。
目的分别研究苹果皮和苹果果肉中的酚类化合物对小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影响,及其对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相关信号通路和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苹果皮多酚和苹果果肉多酚保护冠状动脉的机制和差异。方法(1)苹果皮和苹果果肉中的酚类化合物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法,采用单因素实验的方法对提取条件进行优化,采用大孔树脂对提取的总酚进行纯化,采用Folin-Ciocalteus法制作没食子酸标准曲线,计算酚类化合物的
研究背景及意义:胚胎着床(Embryo implantation)是指受精卵发育成囊胚(Blastocyst)后植入母体子宫内膜的过程,也称为囊胚植入。胚胎着床是哺乳动物生殖过程中最为关键且极其复杂的步骤之一。有调查研究表明,人群中75%以上的不孕是由胚胎着床失败导致的,因此,胚胎着床障碍是人类不孕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人类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on technolog
大别山的红色家风不仅充满着中国传统家庭共有的浓浓亲情,还凝聚着大别山共产党人独特的赤诚信念与治家智慧,是大别山红色故事、革命传统和大别山精神的重要体现,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挖掘和弘扬,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研究背景和目的目前,颗粒脂肪注射移植被认为是填充软组织缺损的首选方法。然而有关其注射后脂肪细胞的转归认识移植存有误差,大多数自学者认为脂肪组织再生的原因主要取决于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ASCs),而非成熟脂肪细胞。因为其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一种分化终末期的细胞,不具备增殖和再分化的能力。20世纪80年代,有学者在对成熟脂肪细胞进行体外培养的过程中发现其会吐出其中脂滴,变为成纤维细胞状,并且重新获得分裂
目的:探讨营养缺乏过程中,心肌细胞、心脏成纤维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生存能力和自噬水平的差异,以及延长心肌细胞自噬激活时间对其生存情况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以体外培养的新生ICR小鼠原代心脏细胞为研究对象,以HBSS诱导的营养缺乏为刺激条件,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并比较了心肌细胞、心脏成纤维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的存活能力及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Microtubule-associ
研究背景目前,全髋关节置换术己成为解决严重髋关节疾病的一项金标准。研究指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可能继发的无菌性松动是导致假体失败的主要原因。破骨细胞是机体内唯一能够发挥骨吸收作用的细胞。研究表明,磨损颗粒能够诱发破骨细胞过度分化和激活,从而导致骨吸收作用增强、骨质破坏,能够引起假体周围骨溶解。秦皮素是一种黄酮类小分子化合物,研究发现,秦皮素能够促进成骨功能。但是,秦皮素对破骨细胞功能的调控作用仍然未
背景:宫颈癌是世界上女性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癌的恶性肿瘤,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 risk HPV,HR-HPV)持续性感染是宫颈癌主要原因,其中HPV16感染占所有宫颈癌病例50%以上。在我国,宫颈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和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目前对宫颈癌治疗还局限于手术、放化疗,这些方法能够清除受损组织,同时也残留已被HPV感染的细胞,因而常常导致复发,甚至转移。已上市的宫颈癌预防性疫苗被证明对
原发性帕金森病(简称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困扰人类的第二大慢性进行性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多见于60岁以上人群。其发病机制通常认为是: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发生退行性病变,纹状体多巴胺递质减少,多巴胺/乙酰胆碱递质失平衡,导致皮质-基底节-丘脑-皮质神经环路功能紊乱。在帕金森病初期,多巴胺能药物可以明显缓解患者的运动症状,使其生存质量几乎不受影响。但随着疾病逐渐进
中国已经进入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老年性痴呆(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最常见、患病率最高,以认知障碍为核心的慢性、进行性老年疾病;主要神经病理学特征为老年斑、神经原纤维缠结、神经元和突触的丢失。流行病学调查发现,65岁以上人群中,轻度痴呆在10%左右,中重度痴呆为5%左右;世界上现有3600万AD患者,至2050年可能超过1亿;仅2010年,AD造成的疾病负担就高达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