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运动事件是认知语义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根据运动路径的不同词汇化模式,Talmy(2000)把世界上的语言划分成卫星框架(satellite-framed)语言和动词框架(verb-framed)语言两大类。Slobin(2004)等人则提出,汉语等连动式语言属于第三种语言类型——均等框架(equipollently-framed)语言;这一观点在阚哲华(2010)的实验研究中得到支持,并被进一步界定为“广义均等框架语言”。本研究以基于词汇化模式的语言类型“三分法”和“思维-言说假说”(thinking-for-speaking hypothesis)为理论基础,采用无字故事书《青蛙,你在哪里?》为实验材料,选取广东省韶关市某校高三某班学生为研究对象,考察其对运动事件中的运动方式和运动路径的英语编码方式,以此推断中国高中生英语学习者对运动事件的英语编码特点,以及汉语的类型学特征在其英语表达上是否有影响和有哪些影响。本文着重从运动动词类型、运动事件背景信息、物理场景描述和运动动词结构四个方面分析中国高中生英语学习者的运动事件编码特征,试图回答三个问题:(1)中国高中生英语学习者的英语运动事件编码有哪些特点?(2)中国高中生英语学习者的英语类型是什么?(3)对中国高中生英语学习者来说,汉语(母语)对其英语(二语)表达是否有影响及有哪些影响?研究发现,中国高中生英语学习者的英语运动事件编码具有如下特点:(1)中国高中生英语学习者使用英语更突显运动路径,偏爱使用路径动词和中性动词,致使事件本身的运动方式特征未能充分使用英语运动方式动词表达出来;在表达上几乎不使用更细粒度的运动方式动词,而是过度使用基本层级动词;(2)中国高中生英语学习者在英语运动事件描述中能产出跟本族语者类似数量的背景小句(plus-ground clause)和背景元素;(3)中国高中生英语学习者与汉语本族语者类似,均关注静态物理场景和动态运动,因此在英语运动事件编码过程中也体现出静态物理场景和动态运动相结合的特征;(4)运动动词结构的选择上倾向于使用“路径动词+路径动词(指示性路径动词)”结构。基于上述特点,即汉语对其英语表达上的诸多影响,本文认为由于受汉语(母语)语言类型特征的影响,中国高中生英语学习者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概念迁移,导致他们对英语运动事件的方式动词和路径动词的习得和使用不够地道,因此其英语呈现出类似汉语的诸多“广义均等框架语言”特点。这一结论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Slobin的“思维-言说假说”,即某一语言的特定词汇化模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本族语者会注意经验的某些特定方面,并用该语言特定的方式叙述出来,使得学习者在二语学习过程的某些阶段难以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