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语言学家对隐喻的研究已扩展到认知领域和翻译领域。隐喻不仅仅常见于各种文学作品,在日常生活中也频繁出现。如何翻译隐喻成了翻译理论家和翻译实践者共同关心和探讨的问题。作者在分析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理论和成果的基础上,试图从关联理论角度探讨隐喻的翻译。关联理论由巴黎大学的斯波伯和伦敦大学的威尔逊共同提出。关联理论认为,人类的话语交际过程就是寻求最佳关联的过程,即听话者在话语理解时付出有效的努力后能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关联性的强弱取决于推理努力与语境效果语境效果越大,推理努力越小,关联性就越强。威尔逊的学生格特出版了专著《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在这本专著里面正式提出了关联翻译理论。关联理论翻译观认为,翻译是一种跨语言的两轮交际活动。第一轮由原作者与译者构成,其中原作者是交际者,译者是接受体;第二轮由译者与译文读者构成,译者是交际者,译文读者是接受体。译者在翻译活动中一方面要付出努力寻找原文的最佳关联,形成对原文的正确理解,这是翻译过程的第一步;同时要把自己对原文的理解以最佳关联的方式传达给译文读者,表达是翻译的第二步。因此,传递最佳关联性就成为翻译的原则。笔者受上述理论影响,试图从关联理论角度尝试性探讨隐喻的翻译。本文首先分析了关联理论中的语境效果与明示推理对于隐喻翻译的重要意义,指出翻译是理解不同民族间不同生活经验的认知活动,对隐喻翻译的认知活动及其推理模式进行了一定的研讨,并解释了隐喻的产生和理解,通过分析具体实例,将关联理论的两条重要原则:话语含义推理及追求最大关联运用到隐喻翻译中去,在分析与归纳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三种具体的翻译方法(隐喻到隐喻,隐喻到明喻以及隐喻到非隐喻)在翻译隐喻时,译者应首先从自己的认知语境中选择正确的语境信息推断出源语的隐喻所在,之后形成自己的交际意图,即决定在翻译的时候在多大程度上传达原隐喻的信息,并对目的语接受者的认知能力和认知环境做出判断,从而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不管使用什么样的翻译方法,是保留喻体,还是变成明喻等等,只要不违反关联原则,保证达到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面对统一隐喻信息做出同样的反应,达到了最佳关联,就是成功的。笔者指出,隐喻翻译不是纯粹的语言问题,民族文化、民族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等等各方面均对其产生影响,在最佳关联原则指导下译者应该努力结合各种因素,寻求最佳关联,追求最佳语境效果,才能保证隐喻翻译的最佳质量。简而言之,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是动态的,辩证的,它以关联性抓住了隐喻翻译的本质,对隐喻的翻译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为隐喻翻译乃至整个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