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跨学科研究的兴起和翻译研究的繁荣发展,翻译研究逐渐显现出跨学科的趋势。通过借鉴相邻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翻译研究也开始从多角度展开,极大的丰富了研究内容与模式。在此背景下,伴随着生态学在各领域的广泛渗透,清华大学的胡庚申教授将生态学引入翻译研究,创建了生态翻译学理论。一系列论文专著的出版和国际会议的召开,使得生态翻译学趋向成熟。 生态翻译学从生态学切入,落脚于翻译学,顾名思义,即从生态学的视角开展翻译研究。胡庚申将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的适者生存、适应选择学说引入对人类翻译活动的考察中,建立起翻译适应选择理论体系,这是翻译生态学的核心理论体系。根据翻译适应选择论,译者是整个翻译活动的中心,翻译是译者适应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在对翻译的实质及其核心理念做出如此诠释的基础上,其对翻译本体也做出了新解,包括翻译的实质、过程、原则、方法以及译评标准。生态翻译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视角,包括理论构建与翻译批评。 生态翻译学在理论构建及发展成熟的同时,也弓f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针对生态翻译学相关理论及应用的研究纷纷涌现。其中,将生态翻译学理论运用于各种翻译现象的分析研究尤为活跃。一些学者从此视角下对部分著名译者的翻译思想做出深刻分析,例如严复、鲁迅、王佐良、张谷若等。其他针对作品的研究涉及各种作品类型,包括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特殊用途语言及一些特殊的语言现象等。这些研究都极大的丰富了生态翻译学的理论内涵和应用范围。 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出发,选取英国霍布豪斯《自由主义》的两个中文译本进行对比分析。《自由主义》作为西方社会科学名著,历经百年,经典依旧。1996年由朱曾汶先生翻译并出版。2010年,其被纳入外研社外汉翻译教学研究基金项目,由徐方富、杨卫东进行重译。针对社会科学著作翻译的现状与特点,本论文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出发,对《自由主义》的翻译生态环境及翻译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探索两个版本在语言、文化及交际维度上的适应与选择,同时对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两个版本的差异进行考察,以期得出新的结论,一方面对生态翻译理论的解释力与可行性做出验证,另一方面从全新的角度研究社会科学著作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