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股东财富最大化是上市公司经营管理的最终目标,这就要求衡量公司业绩的指标能够准确反映公司为股东创造的价值。EVA(Economic Value Added,经济增加值,简称EVA)考虑了权益资本成本,并对传统净利润进行了多项调整,消除了会计失真,被认为是对公司价值的真正衡量,为评价上市公司业绩提供了新思路。自产生以来,EVA受到了国外市场的广泛关注。在我国,虽然EVA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但早期对EVA的实践经验表明,EVA并未发挥出其在业绩评价和价值衡量等方面的优势。从2010年起,国资委正式将EVA取代净资产收益率引入央企业绩考核体系,与利润总额共同成为央企业绩评价的基本指标,占比40%。这一举措再次引发了市场对EVA的广泛讨论。这是否意味着,在当前情况下,EVA的“本土化”特性有所增强,在业绩考核与价值衡量方面,EVA具有独特优势,因此,有必要立足于中国资本市场,对EVA的价值相关性进行研究,为未来EVA在我国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提供经验证据。 本文采用了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对EVA理论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在净剩余理论的基础上,对EVA的价值相关性做理论推导。其次,利用大量翔实的数据,分为相对关联研究与增量关联研究对EVA的价值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包括对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相关与回归分析。概括来说,本文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文章的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分为“关于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研究”和“关于EVA价值相关性的研究”两个层次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概述。 第三部分是理论基础,该部分主要介绍了EVA理论与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研究,并对EVA的价值相关性做理论推导。EVA理论部分包括EVA的概念、由来、计算原理,并根据EVA的结构构成,对EVA与其他业绩衡量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本文从信息观和计量观两个维度简要介绍了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研究,并详细阐述了计量观下价值相关性研究的著名理论——净剩余理论,简要推导了本文实证研究的基础模型—Ohlson模型。在此基础上,对EVA的价值相关性做理论推导。 第四部分是实证研究,分别从相对关联研究和增量关联研究两个角度对EVA的价值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包括研究设计、实证结果与分析及实证研究结论。在研究设计中,主要对研究假设、研究思路、数据来源与样本筛选、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进行了阐述。在实证结果与分析部分,先后叙述了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相对关联研究实证结果与增量关联研究实证结果。本文以Ohlson模型作为基础模型,根据RIM剩余收益模型和Biddle(1997)对EVA的结构分解,分别构建了相对关联研究模型和增量关联研究模型,在此基础上进行回归分析。实证研究结果表明,EVA具有显著的价值相关性,但明显小于传统净利润指标,仅略大于剩余收益指标;EVA的独特构成部分(权益资本成本与累计调整项目)显示了一定的增量价值相关性,但与传统净利润构成部分(经营现金流量和应计性项目)相比,EVA的增量效应并不十分显著。对于实证结论与理论预期的差异,本文分别从国内市场环境和EVA自身局限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第五部分对本文的研究结论、建议及局限进行了阐述。经过理论与实证分析,本文得出的结论是:EVA具有显著的价值相关性,但与传统净利润指标相比,EVA并未表现出优势,因此,对上市公司的业绩考核与价值评价仍应以传统净利润指标为主。但本文的增量关联研究证实了EVA的特有组成部分(权益资本成本和累计调整项目)的确能够提供一定的增量价值信息。因此,可以将EVA作为辅助指标纳入到业绩考核体系中去。这一结论支持了国资委目前的做法。接着,本文对监管机构、上市公司及投资者提出了相应建议:监管机构应当进一步加强监督,规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行为,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为上市公司和投资者应用EVA指标提供必要的政策指引;上市公司应当充分借鉴已有实践经验,积极稳妥地引入EVA考核体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推进公司的价值创造活动;投资者应当树立价值投资观念,杜绝投机行为,提高自身的投资水平,促进我国证券市场的良好有序发展。最后,该部分阐述了本文的局限与对未来的研究展望。 本文的创新之处表现在:(1)在实证研究角度上,分为相对关联研究与增量关联研究,尽可能全面地挖掘EVA作为价值衡量指标的特性;(2)在实证研究方法上,本文根据RIM剩余收益模型和Biddle(1997)对EVA指标的结构分解,对Ohlson模型进行了扩展,分别构建了相对关联研究与增量关联研究回归模型,对EVA指标及其各组成部分的价值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3)在对控制变量的选取上,本文较全面地借鉴了前人的研究成果,综合了公司规模、上市地和行业类别三个变量,比较全面地考虑了控制变量对盈余指标价值相关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