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是应用经济学领域一个十分活跃的分支,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最初研究开始于丁伯根(1942)和索洛(1985)在新古典的框架下研究“索洛余值”对增长的贡献。后来大量关于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中,Fare(1985,1989,1994)以及coelli(1996)发展了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测量方法,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经验分析。美国经济学家乔根森教授在规模收益不变的情况下,将经济增长分解为投入要素数量的增长、投入要素质量的增长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这种方法已经成为测量全要素生产率最具有代表性的方法。
本论文全面地阐述了全要素生率的概念、计量方法及其对经济增长的效应。从理论上论述和应用由于伯根和索洛提出的全要素生产率概念,并在丹尼森和乔根森对全要素生产率内涵与测量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在乔根森测量全要素生产率的方法中,证明了体现在投入要素中的技术进步可以通过投入要素的数量指数和质量指数反映出来,而未体现的技术进步就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在本文中,为了得出全要素生产率对中国经济的贡献,我们将技术进步在投入要素中的作用转化为投入要素数量的增加,这样就可以清楚简单地测算全要素生产率。
通过对中国1988-2005年数据的计量回归分析,我们得出2000年以前中国经济增长主要来自于资本和劳动投入要素的增长,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是很明显,2000年以后,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逐渐显现出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其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重还不是很高。针对中国的现状,论文最后提出现代经济增长要以综合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高为核心,并提出了提高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