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在众多改良Millard修复单侧唇裂的术式中,Mohler法应用较广泛。本研究探讨基于几何原理对Mohler法修复单侧唇裂术式进行改良,观察术后鼻唇部变化趋势,客观评价改良Mohler法对单侧唇裂患者的修复效果,并与Tennison-Randall法术后效果进行对比,客观评价两种术式特点。方法:本研究系回顾性研究。研究涉及三个病例组,包括研究组、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研究组为单侧唇裂患者运用改良Mohler法对唇裂患者进行修复;对照组为单侧唇裂患者运用Tennison-Randall法对唇裂患者进行修复;正常对照组为因口腔其它疾病需住院治疗,但鼻唇部及腭部发育正常,年龄3个月左右的患者。第一部分:采用改良Mohler法对56名单侧唇裂患者行唇裂修复术,并采集二维图像,在图片中测量各指标术前及术后1周的健患侧对称率(SR),包括鼻小柱基部到唇峰距离(sn-cphi),口角到鼻翼基底距离(ch-sbal),口角到唇峰距离(ch-cphi),唇峰到鼻翼基底距离(cphi-sbal)及唇红高度(vh)。同时将各阶段各指标对称率与正常对照组进行对比。第二部分:对采用改良mohler法修复唇裂的91名患者记录sr,时段包括术前(pre)、术后1周(1w)、术后3月(3m)、术后6月(6m)及术后1年及以上(1y),并绘制折线图。统计学分析包括:使用t检验对每项指标各时段进行两两对比,检验术后哪一阶段可以恢复到术后即刻水平;线性回归检验术后哪一时期sr和术前最相关;将改良mohler法与tennison-randall法进行比较,使用t检验分别比较术后各指标各阶段变化趋势是否有差别;以术前srsn-cphi为依据,使用聚类分析将总体分成唇高度差差别较大(a组)和较小(b组)的两组,检验两组术后效果是否有差异,以便评价两种方法分别更适合修复哪种裂隙程度的唇裂。结果:第一部分:术前所有指标患侧均较健侧短;术后1周创口愈合良好,唇部恢复丰满、对称及连续的形态,裂隙侧除指标sn-cphi较非裂隙侧长6.13%以外,其他均较短(cphi-sbal:5.904%;ch-sbal:1.760%;ch-cphi:6.234%)。术前和术后1周的各指标sr有明显差别(p=0.000)。裂隙侧红唇厚度较非裂隙侧厚1.026%。将实验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除srcphi-sbal(p=0.072)和srch-sbal(p=0.139),其余指标均有显著差异(p=0.000)。即使正常对照组中各指标两侧长度也不是完全对称。第二部分:术后1年后,各指标变化趋势趋于稳定,术后3月瘢痕最明显,术后6月左右增生的瘢痕逐渐消退,瘢痕演变持续1年左右。术后改良Mohler法较Tennison-Randall法可以获得更为对称的效果,Tennison-Randall法术后患侧鼻翼基底更加偏外下方,改良Mohler法的瘢痕变化幅度最大,术前指标SRsn-cphi不论在实验组还是对照组中,均在术前各指标中最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被选为聚类分析分组依据。分组的界限值为0.670。术后改良Mohler法在两组中都呈现较好效果,而Tennison-Randall法更适用于SRsn-cphi<0.670组(a组)。结论:术前SRsn-cphi可以作为界定唇裂患者裂隙严重程度的指标;改良Mohler法在基于Millard基础上改良的众多方法中,定点更准确,灵活性更小;与Tennison-Randall法相比,改良Mohler法适用范围更广。